书城文学小窗幽记(中)
6377600000037

第37章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

“原文”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译文”

宁可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也不做一个假道学先生;宁可做兰花美玉被摧折,也不做萧艾这样的野草而长得繁茂。

“赏析”

读书人注重学问,也必须重视道德,如果空读诗书,品德不足,那么不过是一个假道学先生罢了。

追求美好的德行,宁可做兰花芳草被摧折,也不做贱草茂盛生长。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他为官清正廉洁,不骚扰百姓,日子过得悠闲自在,一天郡里派督邮来彭泽视察,其他官员都劝他重礼相迎,陶潜抛掉官印,气恼地说:“我可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他隐居终南山,过着淡泊的田园生活。

如今像陶渊明这样的清高之人不多了,但满口假话、满口“道德”,内心却充满邪念,只责怪他人而从不要求自己的“挂榜圣贤”还是很多的。

“故事”

一生坦荡的李垂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他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一直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宋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路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却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呢?”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便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又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制诰。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还会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了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