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窗幽记(上)
6377500000065

第65章 良缘易合,知己难投

“原文”

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己难投,白璧未能获主。

“译文”

美好的姻缘容易成,红叶也可以成为媒人;知己难以投合时,即使白玉也难遇到赏识的人。

“赏析”

凡事随缘,缘定前生。如果无缘,纵然擦肩而过也不会相识,如果有缘,哪怕红叶也可作媒人。

红叶作媒:唐僖宗时宫女韩翠屏曾在红叶上题诗,红叶被流水冲到宫外,学士于捡到后,又在红叶上题诗流回宫中,韩翠屏复捡得此叶。后来宫中放出三千宫女,于娶了韩翠屏,说起红叶之事,都说:“真是巧合。”白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曾得到荆山玉石,楚厉王、武王不识玉,认为被他欺骗,分别砍去他的左、右脚,卞和为玉不被人所识而抱着玉在荆山下哭泣,后楚文王过问此事,让人琢出美玉,称为和氏璧。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因此,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故事”

姚莹的患难知己

张际亮,福建建宁人。他才华横溢,秉性耿直,不随流俗,并喜欢广泛结交大江南北的仁人志士,如林则徐、姚莹、魏源、黄爵滋等人。在这些人中,他与姚莹的交往最为密切。

姚莹,安徽相城人,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抵抗派将领。他拥护和支持林则徐禁鸦片的举措,积极了解国际事务,关注国计民生。

他就任台湾兵备道后,坚决抗击英军侵略,为保卫祖国海疆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的正义举动却遭到昏聩腐朽的清政府的革职查办,并被逮入京师问罪。

这一冤狱在当时知识分子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际亮闻讯痛心疾首,此时他重病在身,仍然不辞劳苦,四处奔走呼号,竭尽全力为姚莹鸣冤伸屈。

张际亮决定亲自陪伴姚莹进京,以示对好友抗敌卫国之举的支持和对清廷制造冤狱的强烈抗议。

1843年7月,押送姚莹入都的囚车途经淮上时,张际亮在这里已迎候多时。他做好了护送友人北上、同赴囹圄的准备。姚莹为张氏的义举感激不已,但他极力劝止张际亮进京。然而,张际亮决心已定,毅然抱病陪随姚莹的囚车,踏上了凶多吉少的北上之途。

在当时,像张际亮那样对清廷制造冤狱,打击贤良深表不满的志士不乏其人。当姚莹被押至北京南郊的长辛店时,那里竟云集了30余位京官名士在此相迎。

姚莹入狱后,人们更是为之奔走营救。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把姚莹释放。可是,本来就病魔缠身的张际亮,此时却因长途跋涉,病情变得更加恶化。京师的义士为张际亮的高风亮节所感动,纷纷前来慰问。

张际亮在临终前,请求姚莹协助他整理自己生平所撰诗作,后世所传《恩伯子堂集》,就是由姚莹在张际亮病榻前编纂好,经张氏首肯,并于他去世后印行的。

张际亮的病逝,使姚莹悲痛万分。他以真挚的感情,写下了《祭张亨甫文》和《张亨甫传》,寄托对故友的哀思。办理完张际亮的丧事后,姚莹还亲自护送张际亮的灵柩回故里安葬。

张际亮和姚莹知心相交、患难相顾的感人故事,此后在民间广为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