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窗幽记(上)
6377500000012

第12章 伏久者,飞必高

“原文”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译文”

藏伏很久的事物,一旦腾飞则必定飞得高远;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结束得很快。

“赏析”

事物的本来准则就是蓄久必高飞,因为蕴藏深厚,就会积蓄充足的力量,爆发而出。故楚国曾有寓言说:有一凡鸟,呆在山上,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但一飞则冲天,一鸣则惊人。如果没有长久的潜伏蓄积,又何来高飞的力量呢?事物是辨证的,先生者常先灭。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先开发的事物,随着环境的变化发展,必定失去存在的条件,后来者常居上,是自然的法则,如欲不落伍于时代,只有不断充实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往往能脱颖而出,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

“故事”

贾逵刻苦自学

贾逵,字景伯,东汉平陵,即今咸阳人。贾逵从小聪慧好学。5岁那年,有一天姐姐带他到院子里玩,忽然听见附近的私塾里传来一阵阵读书声。小贾逵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诵读。姐姐见弟弟如此喜欢读书,就每天抱着他隔篱听课。

暑去寒来,贾逵隔篱偷学了五年,对老师讲授的“五经”与《左传》,竟能全文背诵下来。10岁那年,父亲贾徽求学回家,发现儿子对经书十分熟悉,能背诵“五经”,非常惊喜。姐姐向父亲述说了贾逵的五年苦学。贾徽听后,赞叹不已。

针对儿子的薄弱环节,贾徽因材施教。在父亲指导下,贾逵剥下庭中桑树皮作书板,对着教材边诵读边默写。桑树皮用完了,他就趴在门上、墙壁上写字。

贾逵就这样刻苦地自学,而且10年不中断。当他刚满20岁的时候,竟令人惊奇地为《左氏传》和《国语》写了51篇注释。贾逵的名声传遍乡里,不少好学的青少年纷纷前来求教,大家都把他的教书生活称为“舌耕”,以赞扬他的勤奋刻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