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遥望一片星空:品味西方文学经典
6374200000031

第31章 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德国——《浮士德》第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前夕到1830年左右,德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发展。尤其是歌德和席勒合作的十年(1794-1805),在德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文学的“古典时期”。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是在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这个时期,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只在个别地区,如东部的萨克森、西部的莱茵河流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德国经过拿破仑战争的风暴,从二百九十多个国家合并为三十四个国家和四个自由市,它们在奥地利控制下组织了德意志联邦。但这个联邦未能对德国统一起促进作用,只不过是各邦统治者用以控制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德国人民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都成为泡影。这是一个黑暗的、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

法国革命是德国社会各阶级的试金石,他们有不同的反应:封建统治阶级是革命的死敌;农民和工人表示热烈欢迎,个别地区有自发性的起义事件发生,但很快就遭到当地反动统治者的镇压;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一度感到无限兴奋,他们认为前一代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即将随着革命而实现。但德国的资产阶级是脆弱的,它主要还是依附封建势力而生存,这个阶级的知识分子只能抽象地赞同革命,却没有实行革命的能力。他们既不满封建的专制制度,又害怕自下而上的斗争。

因此在贫穷落后的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创造资产阶级的理想图像,例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歌德、席勒的“古典”主义文学和一些浪漫主义者的梦幻,以及贝多芬的音乐等,基本上都是这样。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但它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向前看的,它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18世纪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后脱离狂飙突进时期,在法国革命前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逐渐形成他们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他们认为人类历史在不断发民,接受所谓人道主义的理想,他们企图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人。他们的人道主义理想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统,但是削弱了后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内容,而提倡以宽容和妥协来解决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则、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强调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在艺术上要求形式完整,语言纯洁。他们接受了温克尔曼用以概括希腊艺术特点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的看法,把希腊艺术作为典范,同时也从民间文学里吸取养分。但他们回避革命,不想通过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来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来教育人,甚至企图在“和谐”中维持旧的社会秩序。

浮士德就是歌德心目中经过永不满足的奋斗而达到的完整的、和谐的人,体现了“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艺术理念,成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