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闽中八府
6359200000039

第39章 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生于光州浮光山(今河南省固始县)。总章二年(669年),在泉州与潮州之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爆发了“蛮獠啸乱”,陈元光之父、归德将军陈政奉旨出任岭南行军总管,入闽平叛,时年仅13岁的陈元光随父亲入闽。

陈政率兵来到闽粤边界,在今云霄县境内开屯建堡、辟荒种田。凤仪二年(677年),陈政因病卒于任上,归葬于云霄将军山,陈元光承袭陈政的职务。后来,在陈元光的领导下,经过大小百余次的战斗,终于平息了闽南一带的叛乱。

为了加强朝廷对闽粤交界处的统治,也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陈元光上次上疏朝廷,呈请在泉州与潮州之间设立郡县。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准奏设立漳州郡,下辖漳浦、怀恩二县,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兼漳浦县令。当时漳州的治所在今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西林村地处漳江畔,故州名由此而来。

此后,陈元光开始大刀阔斧地发展当地经济。当初与陈政父子入闽的官兵在漳州安家落户,生息繁衍,为漳州的开发和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们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引进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漳州,并在漳州大面积种植各种粮食、水果和蔬菜。短短几年时间,漳州迅速成为瓜果飘香、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富饶之乡。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漳州、潮州地区再起叛乱。陈元光亲率一小队骑兵,孤军深入抵御敌军。不幸的是,因为寡不敌众,援兵危机赶到,陈元光便遭敌人残忍杀害。噩耗传来,漳州百姓如丧考妣,哀嚎之声可撼天地。陈元光牺牲后,其子陈珦为其守孝三年,后继任漳州刺史。

陈元光平定闽粤叛乱、开发漳州的历史功绩不断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奖。唐玄宗赐赠陈元光为豹韬卫大将军、临漳侯,谥忠毅文惠,后又追封他为颍川侯,赐“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赐陈元光“威惠庙”匾额;宋孝宗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朝,陈元光又获封昭烈侯。遗憾的是,新旧《唐书》中却找不到陈元光的传记。

但是,“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漳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元光的丰功伟绩,他们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云霄县云凌镇有一座规模宏大、壮观威严的“威灵庙”。威灵庙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年),原名陈将军祠,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改今名,2005年5月,云霄威灵庙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无数海外漳籍后裔回到故土拜谒先贤,寻根问祖;闽台及东南亚地区,也随处可见纪念陈元光的庙宇,香火甚旺,他们把云霄威惠庙尊为威惠祖庙;漳州市区有两条街道,为纪念陈元光分别被命名为元光北路和元光南路。

千年已将,陈元光的开漳精神仍然不断鼓舞着无数漳州儿女艰苦创业、拼搏奋进,这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