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小说技巧讲堂
6357700000042

第42章 理念在文本中的位置

在文本中如何处理显与隐的关系,在创作中理念是作者心中的支撑点,但是一个文本是要交给公众的,你既要同读者捉迷藏,把藏谜的匣子交给大家,但不告诉谜底。可你又得巧妙地提出解谜的方法。最后读者获得的不仅仅是人与事物一个愉快的过程,他还获得了另一个属于精神上的启迪。因此理念的显与隐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问题,太明确直白会觉得文本没弹性没张力,余韵尽露。太隐晦读者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所以作者必须在适当的部位含蓄地提示出来。理念的表述策略也是很复杂的,因而作者要做好每一个精心设制的骗局,而读者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艺术侦探家。我们看看哪些现象值得注意。

第一,题旨(Motif)在标题上确定下来,但不是一个理念口号,而是一个不易识破的象征隐喻。这时题旨有双重作用,它是理念的埋伏,又是一个线索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事件,一个细节,一个程式,某个人物,一般的要到文本的最后才揭开题旨。这种方法比较多的是在传统写作中使用的。

第二,文本开头部分似乎与意图没关系,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实际理念暗含在其中,到了问题处理的高峰时,你会发现,这个理念早已暗示在开头。

第三,把文本的理念暗合在一个细节之上,反复表达个细节,而且细节是标志性的,只有当这个细节毁灭时你才隐隐感到文本理念会隐隐地透出来。霍桑的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最关键的是教长在临终时一刻,别人要给他揭开这个黑面纱,他还尽生命最后一点力量保护它。读者由开始的疑虑变成了这时的肯定,黑面纱要挡住一种罪恶。

第四,一个文本理念从人物性格上分析抽象出来,这是摹仿论的特点,也是现实主义一以贯之的,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大量的写实作家都采用此法。

第五,某个理念在文本中从开始到高潮你甚至一点痕迹都看不到,看看结局了你也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在结局部分可能存在几个关键词可以透露出来,这就像一个侦探故事一样,只有到了最后才能真相大白。

第六,对某种理念采取障眼法,通篇小说可能都是故左右而言其他,真正的目的是躲在这个障眼法之后。书中的主人公可能至死也不明白,而小说表层通过我们拼贴、比较,你会明白,哦,原来在这儿。《带家具出租的房子》便是这个方法。每一个人都死在自己所寻找的事物之中,而不在其外。

第七,一个小说的基本理念,作者从文本的所有标志中,包括一个词汇也没透露出来。但他却给你提供了一个可以理解意图的语境、氛围、事件、人物关系。你读完文本之后可以自然从文本语境中悟到其目的。

第八,凡属杰出的作家与经典名篇都会在其文本中有一个独特的眼睛,小说眼睛会以各种独特的方式出现,即便是作者有意地把眼睛藏起来,这个有意便是你找到眼睛的线索。但有一点,作者往往在文本中会设置假眼与真眼,一般说来假眼是容易找到的,真眼也许在另一个地方闪烁。这个眼睛可能是个词汇,可能是个物,可能是个人,或者器具与影子。或者是音乐与颜色,或者是一个行为与缺陷,甚至作家有意采用缺席法,使最关键的人、事物不登场,但文本全部着力点都在这个缺席上,因此这个缺席反而成了小说的眼睛。

第九,有时小说会设置多重理念,特别是长篇小说,在众多理念中,一定会有一个基本的核心的理念是小说的凝聚点,我们要突破这种雾障,把视点集中在核心理念上。这才能把握到小说的精神实质。注意一种特例,有时候小说的理念实质可能会在结构上,这是由于理念很强大,形成了一种笼罩,便具有结构性的力量。例如忧郁、恐惧、狂欢等等大观念,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优势,会转换成一种推动文本的力量。这便是结构性的力量。

理念在文本中显示的位置一般是精心设计的,但杰出作家也有自然流露的,不经意的,别有用心的等等多种情况。没有规定在这儿便是天才体现,在哪儿便是蠢材的安排,因为理念在文本中的任何位置出现都是正常,这主要在于作者存乎于心,运用之妙,善于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语境,贵在自然而不着痕迹地闪现出来。决定理念在那个地方出现是一种综合因素,一定要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海明威的理念喜欢在人物、故事与环境的混成推进中自然地展现出来。博尔赫斯的理念通常会是讲述议论出来的,一般在文本之前有一段由来的交代而引发意图,在故事的中间借词语,或某个插入把理念照应一下,最后通常是最闪亮地一击。他的写作基本上是靠强大的理念支撑着的。在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小说那儿理念是明确的,人物的行为方式,故事的构成是按照理念创造的,而人物与事件的不好理解正好来自理念的扭曲,因而这类小说只要吃透了理念在小说中的一切局部都好懂了。《局外人》、《变形记》、《城堡》均是如此。有一些创作从世界观上便有一个大理念支撑,是在一种强大的理性意义下写作的,这样你对一个作家整体创作观的理解,他的小说便可以以一读十。法国新小说它的整体小说理念是,表现客观物,不介入心理与情感,是一种零度写作的方法。精细的客观物描写,还不用修辞手法,是绝对表象主义的。有了这个钥匙便可以不费力地读罗伯·格里耶的全部作品。传统小说我们要找局部的构成看理念是如何显示。而自现代主义以后的所有文本,局部是碎片化的,理念不来自某个局部而是整体,简言之它没有属于局部的特殊理念的精心构筑,反之,局部都是随机的,感性的,甚至是消解意义的,传统和现代在理念的表达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理念像X射线散在文本的每一个角落,它并不需要我们费力去寻找它的分布点,不必用细节窥探整体。现代小说中大量作品找不到局部的理念怎么办,那正好来自于它一个整体的观念:消解意义。表达无意义的日常现实,你又如何找得到理念呢?因而理念在文本中出现是极为复杂的,我们必须视每一个具体作品而论。

施蛰存的《将军的头》核心在是将军的头,这是没问题的。而实际在文本里是悄悄移动的,核心凝聚到几个头的笑,比较一下几个头:少女,被杀武士,敌人的头。几个头的不同笑,结合将军的头比较,最后突出的是哭。在三种笑与一种哭这中间我们找到了理念。霍桑的《年轻的布朗大爷》核心在妻子菲思的名字上,还有细节粉红色丝带,所有的人都在认同邪恶并把它视为幸福,而布朗终其一生与邪恶保持距离。但布朗绝望而死。海明威《雨中的猫》核心在丈夫九次看书的动作上与猫两次出现时的定语不同。把婚姻问题的理念提到了那个语境中。有许多理念并不在文本中间告诉你,而是在小说之外读者的评估中,并且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味道。博尔赫斯的《决斗》本身只显示事件的震撼力。两个人同时抹了脖子一起跑,谁先倒下者输。这是一个极大的反讽,揭示出来的输和赢都没有意义,因为两个人均看不见赌局的结果。吉·罗萨的《第三河岸》是父亲在船上,左右两岸均不相依。客观中并没有第三河岸,有无理而妙在内,但所指仍有很深的理念而且是多义的。上文我提出了四种理念解读,也许还有五种或六种理念解读,作者并不作出明确的回答,而读者可以有许多回答。最深刻的第三岸也许是个体超出二难选择之外一个终极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并不是幸福与快乐。

精彩绝妙的理念及其独特的表现,古往今来有无数篇也有无数种方法,只有在我们读了那些小说后才觉出它的精妙,这表明什么呢?表明我们日常情感、智力、心理都在某一水平线以下,而写小说要求我们经常把思想的智慧提高到水平以上对世界万物去观照,这样才有发现。另一种是我们经常对日常现象及一切知识领域保持质疑和批判的锋芒,我们才有真正的发现。套一句传统的说法,主题的提炼是不容易的,但一旦有了好的主题又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