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夜深千帐灯
6356400000039

第39章 赘言:被禁锢的纵乐

明代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种种新旧冲突与现实矛盾的时代。“礼”是考察明代社会的一条重要主线。作为传统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儒家礼法,经由宋明理学家的发挥阐扬,到明代成为统治者在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时最主流的道德约束和价值评判标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民间习俗无一不受其制约。但是,社会现实是充满变数的,明中期以后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给传统礼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商业化浪潮席卷全国,社会风气骤变,人们开始在个性觉醒与自我意识复苏萌芽状态的懵懂中,重新体认长期规范着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的礼法规范,一些新的现象出现了。有人说,晚明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相对于传统的道德规范来说,反常的、忤逆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甚嚣尘上,礼教的藩篱与束缚则日益苍白无力。

明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同样投射在明代男女两性的关系模式上。

首先,在理学倡导的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明代社会,两性关系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儒家礼法观念中性别不平等的原则。

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古代社会本来就表现为一种男性统治的社会模式。但是在明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理学的精神导向,这样的原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两性的社会地位而言,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的妇道;从两性交往来看,“男女授受不亲”,女性要严守闺范,不能抛头露面;从婚姻关系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关系缔结的必要条件,女子要“从一而终”“耻于再醮”。两性关系中的这些规则,无一不在体现着社会伦理纲常秩序中男尊女卑的性别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莫过于这样一对形成鲜明反差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明代道德规范中对女性贞节的极力强调与对男性纵欲的过分宽容。一方面,理学引导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社会舆论和价值评判,使贞节观在明代臻于极盛,妇女要严格恪守贞节操行;而另一方面,男子在性方面却可以非常放纵,法律允许他们一妻多妾,即使这样,他们还常常流连妓馆,纵情声色,却不受到任何谴责。

其次,与明代社会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特征相呼应,明代两性关系状态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轨迹。

明代前期,在明太祖、明成祖等强势君主的铁腕控制之下,社会上礼法严苛,世风朴实,秩序井然,两性关系中很难看到逾越礼法的现象。明中期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商品经济得到极大繁荣,商业化带来的结果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文化艺术的娱乐化以及传统礼教的松懈化。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逾越礼制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挣脱礼教束缚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所以,我们看到,不受礼法约束的男女热烈地追求真挚的爱情,不再死守贞节的妇女越来越多,社会舆论开始提倡“情”在“理”之上。更有甚者,明中后期情色文化如此泛滥,娼妓业与好男之风同时盛极一时,春画、房中术、性病、艳情小说流行于世,而人们的观念与思想文化都在适应这些新现象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说,两性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可能脱离开其孕育成长的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的任何变化都有着深厚、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

其三,明代两性关系还具有地域性的特征。

在明帝国广袤的疆土上,各个不同的地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结合各自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世风民俗。这一区域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比如在经商风气浓厚的徽州,由于男子大多常年在外经商,所以那里的婚姻关系与家庭生活都呈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一些特点;又比如娼妓业最为兴盛的江浙地区,青楼林立,名妓辈出,不仅描绘着男女情爱世界的各种形态,改写了青楼文化的面相,还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与文化面貌;再比如盛行于福建地区的“契兄弟”,成为明代男性同性恋行为的一种极为独特的现象。

最后,明代两性关系与明代社会一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也是明代两性关系最为突出的特点。

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以后,两性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禁欲与纵欲并行,“禁锢”与“纵乐”可以说是明代两性关系中最具有特征性的两个关键词。一方面是严苛的礼法,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一方面却是讴歌真情,同情女性的进步呼声,是摆脱礼教束缚的情欲宣泄;一边是节烈风气盛行,节妇烈女的数量大增,贞节牌坊四处矗立;一边却是林立的青楼,不贞的娼妓与沉湎其中的男子;这边说要严守“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谈性色变;那边却是各式各样的情色文化泛滥,男欢女爱,欲海沉浮。

如此多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集中反映了统治者提倡的礼教规范形成的桎梏、压力与人性自然产生的内在欲望之间的冲突。礼教禁锢得越厉害,人性被压抑得越严重,欲望的喷发就越势不可当。

我们的性情中国之旅,行至此,也将临近尾声。纵观这一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循序渐进与复杂多变。

从两性杂交到婚姻制度、家庭关系的确立与不断完善,中国历史上的两性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性关系被逐渐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礼法教条以及法律约束,这是国家介入两性关系控制,思想家对两性关系进行价值和舆论导向的合力结果。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两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不遗余力地试图控制和引导一个时代的两性关系模式,而那些儒学大家们则不断为之提供理论依据,构建出种种两性规则。

但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色,如礼法初建的秦汉、胡风盛行的隋唐、理学肇兴的两宋、新旧冲突的明代,两性关系都呈现出非常不同的状态,这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必须承认,国家对两性关系的控制,大多是在精神层面和社会舆论方面进行引导,这是一种公共策略行为,但是两性关系究其根本还是一种个体行为,具有相当大的私密性。也就是说,国家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而两性关系就是一个神秘的“私人空间”,国家不可能依靠行政手段和理论宣传,完全控制两性关系的状态模式和发展走向。因此,在不同时代的两性关系中,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现象。

我们带领着您在穿梭时空中完成了这趟性情中国之旅,历史上男男女女们关于“性”与“情”的故事,或悲或喜,他们构建起来的中国古代两性关系,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透过他们的悲喜,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更加真实也更加丰富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