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涂鸦的天空
635100000014

第14章 美术馆(角落里的画)

这次展览的主题被命名为——读心,作品大多都是以抽象形式表现的,也有一些是作者早期的写实作品,都是一些传统的人物,风景画,从这些写实作品看得出作者绘画功底很强。正是有了这扎实的基本功才令到作者转型后能够随心所欲的创造出各种简化的形体,到了技艺娴熟的阶段,画家已经不再满足于两眼看到的实体,而是直接和心灵对话,把大脑里各种图像意念加以整合用最理想的方式表达出来。看起来不过是一些不规则排列的点、线、面以及凌乱的色彩,但实际上这种乱是经过仔细考究的,不论是构图,色彩,结构都十分完美。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因为要把一个美的物体画的完美,一个普通学生都能做到,但如果要把一推散乱物体画的完美就很难了,何况这些作品中的点线面不过是构成实体的配件,连物体都算不上,可见这功力非同一般。

当看穿一切事物的本质,所谓形体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赤裸裸的心灵,暴露无遗。

有句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画面就是把这所谓不能言传的意传达给授众的一种媒介。或通俗或隐晦,或积极或颓废,或阳光或阴暗,或井井有条或杂乱无章,总之,不同的情绪反映不同的内心世界,和类似心电图,测谎仪之类科学仪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能够敞开心扉接受内心的人才能理解其中内涵。

陈铭逸独自穿梭在这些画中,以他们这些学生15、6岁的年纪大致上对这些画是不太感冒的,陈铭逸也是如此,虽然他的情绪也受到这些画的感染,有时激动,有时忧郁,有时喜悦,有时悲伤……但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他并不太接受这种抽象画。他习画多年,接受的是正规学院派老师的指导,对画画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追求完美形体这个阶段。如果要理解这些画的意义,他也只能用自己学过的理论来研究它们的构图和色彩。

也许大部分一年级同学都是这样,多数人只是围绕着那些写实的画转来转去。不然就是跟着带队老师,听老师激动地讲一堆莫名其妙的话,然后一脸茫然的点头。陈铭逸不喜欢这样做,他宁愿靠自己独自领悟。他这个人性格冷漠,不爱出风头,不爱耍花样。可唯独对于画画,却格外偏执,格外骄傲。这一点,他自己也觉得难以解释。

差不多绕着美术馆转了一圈,他正要上二楼,发现不远处的偏僻的拐角有一条黑黑的走廊,大约1米多宽,没有被大厅的光线照到,也没有开灯,很阴暗。因为附近没有挂什么画,偶尔几个人经过也就直接走过去了。陈铭逸有些好奇,故意路过那里,用余光瞟了一眼走廊深处,没发现什么,便径直走过,可没走几步路,总觉得心里记挂着,便又退了回来,走进了那条走廊。

那走廊两边的墙壁是用一种粗糙石砖砌成的,不透光,所以格外黑。走廊不深,才十米左右,尽头处是一堵厚厚的石墙,当他离那堵墙几米远的时候,“啪”的一声,一束银色的光线打在墙壁上,光线下一幅冷色调的画呈现在他眼前。他惊讶的望着这幅画,仔细欣赏起来。

画面上描绘着这样一个情景:

夜晚,月光洒在一个小池塘上,池塘周围长满了一些低矮的热带植物,远处有一些丘陵的影子,池塘边坐着一名少女,少女乌黑发亮的长发一直垂到水中。她半侧着身子,小腿浸在池塘里。一只手支撑着地面,另一只手抚弄着耳边垂下的头发。头微微偏向着外面,露出3分之2的侧脸。身上只披着一件薄纱,姣好的身材若隐若现。白嫩,光洁的肌肤在冰冷月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暖色的光芒,围绕在少女的身边。

月光下,少女美丽的容颜清晰可见,弯弯的柳叶眉,长长的睫毛上挂着细细的露珠,睫毛下是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十分精致。粉红色的翘唇,娇嫩欲滴。少女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用一种迷离而又清澈的目光深情的望向画外,虽然平静,但却有一种涉人魂魄的魔力。

过了好半天,从这幅画的魔力中清醒过来,陈铭逸这才觉得有些奇怪,这幅画的风格和这个展览的其他作品背道而驰,不像是出自同一个画家之手。而且,就现代美术的发展来看,这种矫情的作品几乎在主流画坛消失了,除了那些插画师,漫画师,搞纯艺的画家一般不会拿这种作品出来展览。

不对,如果排除同类作品的影响,单独来看这幅画,并不让人感到矫情。大面积的冷色调让人有一种神秘感,虽然风格比较近似于写实,但是色彩和光影的表现手法颇有一些印象派的味道。画中少女的美更是恰到好处,十分自然,真实。若隐若现的裸体动人而不肉欲。特别是眼睛画得十分精彩,流露出了一种隐晦的热情,使画中人仿佛在和观众交流着彼此的情感。

总而言之,这是一幅令人着迷的画,尽管现在不会有多少人愿意承认她的迷人。

除非你想被筐上幼稚,过时的帽子。

再往下看,是画的标签,上面居然没有作者的署名,只有这幅画的名字——月光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