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汉不是传说之历史的岔路口
6332300000005

第5章 天灾人祸更始帝

开挖王莽政权的墙角、啃大新这只螃蟹的,刘演和刘秀都不是第一人。在刘和刘秀之前,许多挖掘工程队就已经开张了,其中两只最大的工程队;一支叫林,一支叫赤眉。

赤眉放到后面讲,现在来说说绿林。

“绿林起义”

王莽一场新政,弄得天下大乱,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封建经济崩溃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粮食欠产,饥荒不断。如果这时候再来一场天灾,那就更惨了。

王莽政权统治下的南方地区就属于更惨的地区之一,不但有人祸,还有天灾,在风霜雨雪的交相打击之下,当地人没有粮食吃了。

没有粮食吃,但不能饿死,于是少数有先见之明的饿鬼就去扒树皮。结果树皮也很快被扒光了,于是接着挖草根。

当地盛产一种草根,史称“凫茈”,此物生于沼泽地中,苗似龙须,根如指头,色黑,入口即食,属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无公害纯绿色食品。正是这种当年牛都不吃的野生植物救了不少濒临饿死的人的性命。

凫茈虽多,架不住饿鬼更多,而且这玩意儿生长于野地当中,所有权归属不明,于是,在凫茈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许多纠纷。

开始,纠纷双方还本着“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以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大搞主题为“这几根凫茈归谁所有”的现场辩论赛。到后来,鉴于肚子是越来越饿,凫茈是越来越少的状况,以及某些口齿不清但体力尚好的人士的极力破坏,辩论赛搞不成了,转搞格斗赛。再后来,格斗赛规模越搞越大,终于上升为群体性对抗赛。结果,群殴不断,械斗不止,死人无数,血流成河,其目的仅是为了三两根能活命的凫茈而已。

世道如此,以拯救乱世为己任的高人就该出场了。

高人便是王匡、王凤,具体个人资料不详,只知都是新市人。两位高人的高处在于:在当地饥民为了几根凫茈而玩命的时候,他们两位挺身而出,愿意做争斗双方的裁判,以和平的方式对凫茈进行分配,以制止这残忍的夺食之争。要知道,这不是竞技场上的裁判有许多条条框框可以利用,对犯规的一方大可罚下场。这是给一群饿红了眼的人当裁判,稍有不慎,不但不会被遵守,还有可能被争斗双方撕了当草根吃。所以,单凭他们挺身而出的勇气就称得上是高人,而他们最终又做到了,所以是高人中的高人。

做到平息争斗的王匡、王凤发现,让这么一群人天天吃草根也不是长久之计。草根终究将吃完,而饥荒却不会因此结束。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饿死,王匡、王凤决定带领他们去谋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是的,你猜对了,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便是强盗。

在那时,强盗不但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更是热门行业。于是,听到王匡、王凤拉起绺子开张做大买卖的消息,许多人纷纷前来,唯恐不让自己入伙。

数月之中,竟积聚了七八千人。

在前来入伙的人中,有两个人很值得一提,因为他们将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名将而名留青史。

这两个人,一个是王常,我们前面讲过了;一个叫马武,我们后面会提到。

王匡、王凤这一拉杆子竟拉出了名堂,历史上赫赫有名,称作“绿林大起义”,以后的好汉都以绿林为称,可见其影响之大。

“绿林大起义”,王匡、王凤的初衷只是让自己以及大家吃饱饭而已,为了吃饱饭而有组织、少纪律(不一定没有)地做强盗,不值得谴责,却值得同情,甚至可以大叫一声“好”。这是典型的官逼民反。

有许多史学家花费大力气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问题,其实让我看,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句话:都是被将要饿死逼的。只要让我有口饭吃,我不会反。甚至,哪怕没有粮食吃,只要有树皮、草根吃,我还是不会反。现在,连树皮、草根都没有了,那我就反你娘的。一旦反起来,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王匡、王凤拉伙成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七八千人的吃饭问题。

然而,王匡、王凤的队伍一不种地,二不经商,三不为国家认可(发军饷),要想吃饭,就只能去抢。

为保证抢劫的成功性,为降低抢劫的风险性,王匡、王凤决定挑几个比较偏远的村子下手。而且,在开抢之前,王匡、王凤还很专业地制定了撤退路线:撤往山高林密,地处荒远的绿林山。

一切准备妥当后,开抢。

开抢完毕,撤退。

等官军闻讯赶到,连鬼都没有一个。

这套抢劫方案在王匡、王凤的成功运用之下,屡试不爽。

绿林军虽然屡试不爽,管辖绿林山地面的荆州牧(汉官职,一州最高长官称牧)却爽了。为了让自己不至于爽歪,荆州牧决定亲自统军讨伐绿林军,并派出了两万大军,准备一次性解决绿林军。

在荆州牧看来,两万正规军打一伙啸聚山林的强盗,应该问题不大。然而,他却忽视了一句兵法上的俗语:兵不在多,在将尔。

绿林军虽然只有七八千人,却有王常、马武这样的猛将,而且在不久之后,他们还将变得更猛,成为东汉开国功勋。于是,在王匡、王凤的正确领导下,在王常、马武一干猛人的贯彻下,公元21年,绿林军大破前来进剿的荆州军于云杜县,歼敌数千,攻克县城3座。

此时的绿林军,尚已抢劫吃饭为己任,没有在县城享福以至问鼎天下闹个皇帝当当的打算。在对3座县城大抢特抢一番后,高高兴兴地返回了绿林山。

为了缓解绿林军中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对这3座县城进行清仓处理的同时,绿林军还“邀请”大量妇女上山。妇女同志虽然体力欠佳,不能行军打仗(限量版如花木兰、穆桂英除外),但当当婆姨,洗洗衣服,做做饭还是必须的。

云杜一战,绿林军行情大涨,成了一支优绩股,前来入伙者甚多,竟达五万余人。五万绿林军盘踞绿林山,最大的问题不是吃喝(可以去抢),而是拉撒。

我们来做几道简单的应用题——

题目1:绿林军平均每人每天大便1泡,小便2泡,绿林军共有50000人,请问绿林军每天制造大、小便多少泡?

答案:1×50000+2×50000=150000(泡)

题目2:题目1设定条件不变,请问绿林军每周制造多少泡大、小便。

答案:150000×7=1050000(泡)

题目3:依此类推,绿林军每月、每年制造多少泡大、小便。

答案……真是人多了什么事都有,小问题也变成大问题。

那年月,做刀头上舔血营生的绿林好汉们似乎并没有专门的清粪工(历史悬疑问题,待查),即使有清粪工,好汉们也不一定就养成了小便入池、大便入坑的良好如厕习惯。崇尚自由的好汉们东一泡西一泡地整,就是有清粪工也不好使。大的还好说,小的就没办法了,一旦黄河泛滥,那就是有去无回。

于是,日积月累下来,绿林山粪便满地,骚臭不已,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消毒措施……

“瘟疫”

公元22年,一场大祸降临绿林山。

这不是人祸,是天灾,说白了,就是瘟疫。

在古今历史上,与瘟疫相比,战争显然是个小儿科。

翻开历史就能发现,人类遭受病毒的折磨已有许多世纪。大量的记载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至3世纪,印度和中国就存在天花。除了文字记载以外,考古学的发现也说明早就存在某些人类病毒,如在第十八代埃及王朝(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一个浅浮雕中,一个祭司的萎缩的腿部就是得过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典型特征。

历史上有详尽细节描述的第一场传染病灾难发生在公元前430年,当时,源于亚洲的瘟疫席卷了雅典,在两年内,雅典1/3的人口死于瘟疫。

1347年,从黑海返回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些商人因黑死病死在船上。随后的几年中,黑死病席卷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甚至整个欧洲,从1347年到1352年间杀死了2500万欧洲人。也就是说,当时1/4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瘟疫。在有些城市里死亡人数高达70%,威尼斯10万居民中有7万人丧生,英国也有58%的人口死于这场瘟疫。在随后的3个多世纪,黑死病仍然周期性爆发。尽管中世纪的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了重视健康的观念,但瘟疫出现时,一切都被摧毁了。

19世纪初,人类又遭遇了一种新传染病——痢疾。这是一种肠道疾病,其流行主要是卫生条件极差造成的结果。1812年6月,拿破仑统领近50万大军入侵俄国,当部队行至波兰和俄国西部时,近半数士兵因感染斑疹伤寒和痢疾而死亡或丧失行动能力。当拿破仑下令撤出莫斯科时,他的军队仅剩下8万人,至1813年6月撤退行动结束时,拿破仑手下只剩下3000多名士兵,死于传染病的官兵比战死在沙场上的要多得多。

1918年至1919年,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又遭遇了“西班牙流感”。这场大流感在几个月之内侵袭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了全球至少2500万人死亡,远远高于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1500万人,流感病毒的威力超过了任何坚船利炮。只有20%的感染者与死亡擦肩而过,更多的人在被感染几天甚至几小时后死亡,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因此降低了12岁。在那一场浩劫的日子里,人人自危,市民、警察都戴上了口罩,往日热闹的公共场所和学校空空荡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疟疾曾在盟军中流行,致使大量的士兵死亡或丧失战斗力。现在疟疾仍在非洲肆虐。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为270万人,其中2/3为儿童。

另外,2003年春天的非典,已经成了每个亲身经历的中国人的永恒记忆。

还是那句话,与瘟疫比起来,战争只是小儿科。

发生在公元22年的这场瘟疫虽然没有威胁到全人类,却使盘踞绿林山的绿林军遭受灭顶之灾。不到数日,5万绿林军因感染瘟疫而死者过半,横尸遍野,尸臭味压过了骚臭味而成为绿林山的流行味。

面对满山的尸体,活着的人,没人愿意再留在这恐慌之地。

于是,分家,散伙。

幸存的绿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北入南阳,称新市兵,后与刘所部会合;一路由王常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后亦与刘演所部会合。三军在黄淳河畔通力合作,大破王莽六大主力之一的前队兵,这就是前面所讲的黄淳河大战。

“更始皇帝”

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舂陵兵以及闻讯新入伙的兄弟约10万余人齐集宛城。

为方便表述,我们称这支队伍为联军。

在攻占这座军事重镇之前,联军的高级将领们召开了一次会议。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议,甚至有些诡异,因为声望正如日中天的刘演及其兄弟刘秀缺席。然而,就是在这两位联军主要将领缺席的情况下,这次会议却开出了一个重大成果,即推举并拥立了一位皇帝。

事实说明,刘演和刘秀不是作为皇帝的候选人而避嫌缺席会议的,因为推举出来的这位皇帝压根与两位仁兄没什么关系。如果硬要扯关系,按照刘氏族谱,刘演刘秀要喊这位皇帝一声哥哥。这位皇帝哥哥便是刘玄,因为在做皇帝前自称“更始将军”,所以被后世成为“更始皇帝”。

说实话,被推举为皇帝实在出乎刘玄的预料,让刘玄更难以预料的是这皇帝是福还是祸。

毕竟,联军虽然势大,但目前只能在荆州的南阳一带折腾,连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如宛)都还没有搞定。如今的天下,还是王莽的天下,自己只要坐上这把交椅,就成了出头鸟、伸出房檐的椽子,要打要烂,自己都首当其冲。而且,自己的部下如王匡、陈牧、王常、刘演等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各有本部兵马,拥兵自重,自己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就是听人吆三喝四的傀儡,有了功劳大家分享,出了事却是自己扛着。

可是,推举拥立皇帝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不像买件衣服不合身了还可以去换,让你做你就得做,不做不行,退货更不行。

是你们逼朕做皇帝的。此时的刘玄愤然而无奈,可几个月后,他将为自己的“遭遇”而沾沾自喜,数年后,他更会为自己的沾沾自喜而付出代价。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免费的皇帝。

刘演觉得,自己被人彻彻底底阴了一把。

是的,阴刘演的便是其早期的战友王匡和陈牧。

这两位仁兄比刘演更早参加革命,算是前辈,却没有前辈的心胸和气度,在关键时候没有拉刘演一把,在刘演火势正旺的时候却暗地里泼冷水、下黑手。

为了泼好这盆冷水,王匡和陈牧谋划了良久。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黄淳河大战结束时,两位仁兄就开始算计这件事情了,只是当时还忙于打仗(育阳遭遇战),联军要服从刘演的指挥,一时找不到泼冷水的机会。

育阳遭遇战结束,刘演人气陡升,连王莽都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惜出封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的天价购其项上人头。王匡、陈牧觉得,是出阴招、泼冷水玩死刘演的时候了。宛城大战在即,如果刘再取得大胜,就会羽翼丰满,火势更旺,再出阴招、泼冷水就为时晚矣。

要玩死刘演,就要夺他的军权,而刘演不是白痴,不会平白无故自愿交权。

若要强行夺权,凭刘演的战功和在士兵中的地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必须让刘演变成白痴,必须让刘演自愿交权。王匡、陈牧这样想。

在当时的环境下,让一个精得发光的人变白痴,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白痴的想法。

可事实证明,王匡和陈牧做到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历史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常常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费尽心思的王匡、陈牧终于发现,其实让刘演变白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找一个人,刘演很听这个人的话,这个人让刘演向东,他不敢向西,让刘服毒,他不敢上吊。这个人,给他一顶皇帝的帽子,也就足够了。

说得明白些,让刘演变成白痴的猛药就是封建的忠君思想。

封建思想害死人,实在不是一句空话。

这个人是谁无所谓,但要有一个条件,一定要听自己招呼。为了成功拥立一名听自己招呼、受自己控制的皇帝,王匡和陈牧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

经过艰苦地海选,这个人找到了,便是刘玄,字圣公,职务是联军中的一名中层将领,自封“更始将军”。

经过考察,王匡、陈牧满意地发现,刘圣公最大的特点就是懦弱无能。虽然是四十好几的人了,在人多的场合还害羞,多说两句话就紧张得汗流浃背。而且,这位仁兄竟然是皇室宗族,按辈分还是刘演的族兄,让他做皇帝,倒也名正言顺(当时流行拥立西汉刘姓皇室做皇帝)。

在废人堆里能淘换出这样一个活宝,也算是天助王匡、陈牧成功。

计划的第一步完成,计划的第二步开始,即拉选票。

王匡、陈牧更加惊喜地发现,原来拉选票比选废物更简单,因为在联军的4股主要势力中,除刘演的舂陵兵以外,其余3股都受自己的约束,新市兵(王匡本部),平林兵(陈牧本部)自是不必说,下江兵则是自己在绿林山时的老战友、老部下,应该听自己招呼。如此一来,在全部的4票中,自己有3票,3比1,稳操胜券。

大势在握,王匡、陈牧决定执行第三步计划,即开会。

为确保计划百分之百成功,王匡、陈牧决定把事情做绝,即会议不邀请刘演、刘秀参加。

如王匡、陈牧所料,这次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这次大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推举刘玄为皇帝,并择佳期即位。

当然,在会议上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下江兵将领王常就不顾老领导王匡的一再招呼,始终认为应该由刘演出任皇帝。好歹小船掀不起大浪,他那不和谐的声音终为会议的主流所和谐了。

接下来的第四步,就是把会议的结果通知刘演和刘秀。

出乎王匡和陈牧的意料,刘演没有想象中的暴怒,而是心平气和地讲了一番话,而这番话险些让王匡、陈牧的全盘计划付诸流水。这是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当中凝聚了刘演的口才和智慧,同时也是刘演内心的真实表白。

一开始,刘演对各位将领能够拥立刘姓宗室而非他人(虽然不是自己)表示由衷地感谢,认为每位将领都有很高的德操修养。这句话,缓和了当时场面上的紧张气氛,使得参与推举阴谋的诸位将领能够放下心来把他后面的话听完。

随后,刘演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目前这种局势下搞拥立皇帝是极不明智的,注意此话不是针对刘玄,鄙人认为拥立谁做皇帝都不明智,理由有如下三点。

第一,起来造反的不仅仅联军这一支队伍,如青州、徐州一带的赤眉军已有部众数十万,其势力远远大过联军。如果他们知道我们立了一个皇帝,势必也要立一个皇帝。天下虽大,皇帝却只能有一人,为了争夺这唯一的位子,一定会起纷争,到那时前有王莽,后有赤眉,联军休矣。

第二,根据鄙人读史的经验,最先起来当皇帝的往往当不长,往往被后来者所取代,如陈胜、项羽即是如此,这对联军来说,不啻为血的教训。

第三,联军自起兵以来,所攻占的也就是一些乡村、县城,连宛这样比较大的城市都尚未攻克,所占地盘不过百里,这样做皇帝未免太寒酸了些,如果天下奋起仿效,以后的皇帝可就多了去了。

当然,为了让大家不至于空欢喜一场,刘演建议,可以先拥立一人为王,等到赤眉军立了皇帝,而这位皇帝又比较鲜明,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的话,大家都去投靠他;如果赤眉军也没有立皇帝,那就等到消灭王莽、降服赤眉以后再说吧。

最后,刘演缓声道:希望大家好好考虑我所讲的这番话。

显然,刘演一番声情并茂的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大多数听众都认可了刘演的意见,准备重新坐下来商讨刘演所提出的议题。这时,眼看要功亏一篑的王匡、陈牧使出了最后的撒手锏。

当年做过一段时间民间法官的王匡相信,文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武法解决,就像当年为了三五根凫茈就大打出手一样,这个世界有强弱之分,拳头大的是爷爷。于是,在王匡的眼色示意之下,粗人张卬隆重登场。

粗人就是粗人,张卬上场后,二话不说,先抽出砍人的剑朝地面上剁了几下,意思是看谁的脑袋比这地面还硬,之后粗人粗语,一句话定乾坤。张卬道:

事情都已经定了(立刘玄为帝),还在这里唧唧歪歪什么(顺便做个鄙视的手势),说完又挥了挥手中的剑,意思是准备拿刀子说话了。

众人无语,刘演亦无语。

在众人看来,刘演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张卬的剑似乎更有说服力,毕竟,有道理的事可以以后去做,但没了脑袋一切都是白搭。

史载:将军张卬拔剑击地……众皆从之。(《后汉书》)本人窃以为,刘演接受拥立刘玄为帝的既成事实,实在不是张卬挥挥剑就能胁迫的,毕竟大家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是九死一生,都砍过人,谁怕谁?而最好的解释,我认为有以下二种——解释一:刘演压根没打算现在就争这个帝位。因为在刘演看来,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贸然称帝无异于把自己做成靶子给别人打(如王莽和赤眉),而据其读史经验,先做皇帝的往往被后来者所取代。

解释二:刘演意识到自己虽然指挥打了几场胜仗,但自己的嫡系部队舂陵兵仍占绝对劣势,如果自己不接受这一事实,闹不好就被别人给灭了,如今最好的办法是保存实力,毕竟笑到最后才是笑。

但无论如何,刘玄称帝已成定局,接下来就是选个黄道吉日搞搞仪式了。

随后建立的政权,称更始政权,这在联军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毕竟,一个政权以推翻另一个政权为目标了,打家劫舍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