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汉不是传说之历史的岔路口
6332300000023

第23章 太子之争惹事端

马援死了,武陵部平定了,朝廷却没有安静下来。

内争不息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发生在公元1世纪40年代的这场纷争,实质上只有一个焦点:谁可以成为帝国的接班人。

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废立太子。

“废完皇后废太子”

要废的是太子刘演,要立的是皇子刘阳,有人支持刘演,有人支持刘阳,问题就出来了,争斗就开始了。

我们知道,刘演两岁就被立为太子,可谓天生的富贵,也可谓是天生的多灾多难,自从他坐上太子这个位子开始,就注定站在风口浪尖上,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太子的前途是做皇帝,成不了皇帝的太子,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都得去见阎王。

由此看来,太子还真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啊!

作为太子,刘演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他聪慧好学,胸襟宽广,甚得刘秀欢心。

就此看来,刘演的任务就是混,哪天刘秀死了,平安接班了,他也就混出头了。

可惜,发生在公元41年的一件事情,彻底打乱了刘演混日子的愿望。

那年,刘秀发现,自己的老婆之一、被封为皇后的郭圣通老了。

郭圣通老了,刘秀对她的宠爱就少了,失宠的郭皇后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怨恨。

你怨恨,我还怨恨呢!刘秀对人老色衰脾气还坏的郭圣通很生气。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公元41年10月19日,刘皇帝下诏,废黜皇后郭圣通,立贵人阴丽华为皇后。

在下诏废后的同时,刘秀还下了一道比较有意思的诏书,诏书中说:这(废后)是一件异常的事,不是国家之福,不准祝福庆贺。

除了阴丽华和她的子女亲属们暗自高兴外,也没见什么人祝贺,倒是一位叫郅恽的仁兄趁机写了篇拍马屁的奏折。

奏折猛拍道:我听说夫妇之间的私情,做父亲的尚且不能干涉儿子,我们做臣子的还能干涉君王吗?

郅恽的身份是太子刘演的老师,连郅老师都做出这样的事来,太子之位的稳固程度可想而知了。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郅老师就找到刘疆上思想教育课了。郅恽开导刘道:你的太子之位已经不稳定了,长久处在不稳定的位置上,上违背孝道,下靠近危险,不如辞去太子之位,以奉养母亲(即郭圣通)。

刘演是个听话的学生,他听从了郅恽的劝告,多次托刘秀左右亲信和诸王表达他的意愿,希望能辞去太子之位,退居藩国。

我们前面说过,刘秀还是喜欢刘演的,他不同意刘演这样做。

刘秀不同意,刘疆不死心,继续磨。

架不住刘演实在不想干了,几年磨下来,迟疑徘徊的刘秀就只能答应了。

公元43年6月26日,距郭圣通被废后一年零八个月,刘秀再次下诏,改封刘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刘庄,字严,曾用名刘阳,方脸,红脖子,长的极像传说中的尧帝,生于公元27年,乃刘秀之第四子,生母阴丽华。

据史料记载,刘庄10岁时就通读春秋,可谓是不多见的天生奇才。事实上,刘庄也是东汉历史上最睿智的皇帝。

鉴于刘庄是后面的主角,我就不在此进一步介绍他了。

“刘庄计谋”

刘庄来了,刘演走了,事情并没有至此结束。

首先是刘秀,这位皇帝父亲和所有的普通父亲一样,他对刘演的父子情结是不会因为一纸诏书而消失的,除了给予刘演超出皇子规制的封赏外,刘秀还做出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公元44年,刘秀被一种头痛晕眩病所折磨着,折磨得刘秀不得不召见太子太傅张湛,在云台广室向他托付身后之事。

我们来介绍一下张湛的身份,他不是太子刘庄的太傅,而是刘演做太子时的太傅。和郅老师见风使舵当了墙头草不同,张老师在郭皇后被废之后,便称病不再上朝。

称病虽然有说谎话的嫌疑不宜提倡,但表明了一种态度,张老师对故太子刘的态度。

为了增加张湛受托办事的分量,刘秀还要任命他为司徒。

找这么位仁兄托付身后之事并委以重任,很难说刘秀没有其他想法。

但令人惊诧的是,张湛竟然拒绝了,张湛仍然在称病,并以病得很重为理由,不能再担任朝廷官员,坚决推辞。

到后来,刘秀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更为诡异的一件事情发生在公元52年。这年春季,刘秀以东海王刘演主动辞去太子位礼仪可嘉为由,加大了刘演的封国,将其食邑增加至29县。

同时,刘秀还赐予刘演虎贲武士和骑兵仪仗队。要知道,这可是帝王才配享用的待遇。

刘秀对刘演的青睐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般来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复立刘演为太子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所以,从这一点讲,很难说刘疆主动辞去太子位不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当年阴丽华辞皇后一样。

可惜,刘演的对手是刘庄。

如果说刘演天资聪慧,那么刘庄就是不世出的政治天才了。

这位天才兄被立为太子后,局面是很尴尬的,老爹虽然没有不待见自己,但明显更待见刘演,在这种环境中混日子,那叫一个郁闷加提心吊胆。

但刘庄没有郁闷,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潜在的下岗危机。

刘庄化解危机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8个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刘庄做人是很低调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的身上,也体现在他的几位近亲属身上。

俗话说亲娘舅,即除了亲娘外,最亲近的亲戚就是舅舅了,刘庄的几位舅舅努力配合刘庄,在本可以高调的时候保持了难得的低调。比如刘庄的大舅阴兴,刘秀曾打算任命其为大司马,以代替先前去世的吴汉,但阴兴考虑到外甥刘庄的身份,推辞不就。又比如刘秀准备任用刘庄的二舅阴识为太子太傅,以教导辅佐刘庄处理相关政务,但也被阴识以任人要避亲为由拒绝了。

与刘庄娘家人的低调相比,刘演的娘家人就只剩下高调了。

刘演的舅舅,也就是郭圣通的弟弟郭况,时任大鸿胪,九卿之一,位高权重。这位废太子的舅舅不但不懂得低调,相反,他唯恐自己不够高调,他高调的主要表现就是拼命捞钱,他库存的金帛丰盛无比,洛阳人都羡慕地称郭况家为“金穴”。

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搞这玩意,只能说郭况真的想穴居了。

再说高调做事。

刘庄的高调做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上——一件事发生在公元43年,由单臣、傅镇率领的农民军在原武城起事,自称将军。

单臣、傅镇的农民军力量虽然比较小,但刘秀仍不允许他们在自家地盘上开店搞竞争,刘秀下诏,命太中大夫臧宫率兵包围原武城。

城是围住了,但屡次攻城不克,士兵的伤亡也不小,为此刘秀召集公卿、诸王询问方略。

众人的意见趋向一致:应该提高悬赏价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城之所以打不下来,那是因为士兵们打仗不卖力,而士兵们之所以打仗不卖力,那是因为奖金少了,只要奖金高一些,士兵们打仗就卖力了,城也就打下来了,所以应该提高悬赏价格。

这是群拜金主义者。

事实证明,离开金钱虽然是万万不行的,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根据诸公卿、王爷的意见,刘秀提高了悬赏金的价码,可原武城仍然打不下来。

刘庄破解了此中的奥妙。

刘庄认为,原武城之所以打不下来,那不是因为士兵们打仗不卖力,相反,是因为士兵们打仗太卖力了。士兵们卖力打仗,把整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原武城内的农民军突围无望,故而拼死相搏,故而原武城坚守难攻。根据孙子兵法所讲,围城必阙,汉军犯的就是围城不阙的错误。

所以,刘庄建议,围城的部队应该稍稍放松包围圈,要让城中的农民军能够逃亡,等到他们逃亡溃散的时候,一个亭长就可以收拾局面了。

刘秀认为刘庄说得很对,他命令臧宫撤围,放农民军出城。

果不其然,农民军离开原武城后顿作鸟兽散。公元44年4月,汉军攻陷原武城,斩杀单臣、傅镇等。

另一件事发生在公元51年。

公元51年,北匈奴的外交代表团来到武威郡,他们通过武威太守上疏刘秀,希望能与汉朝和亲。

和亲是件好事,刘秀召集公卿在朝堂商议,准备答应与北匈奴和亲。

但刘庄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北匈奴之所以想跟汉朝和亲,那是因为南匈奴刚刚和汉朝缔结和亲,北匈奴怕汉朝出兵协助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如今我们不但没能为南匈奴出兵,反与北匈奴来往,我担心南匈奴会因此生异心。一旦我们跟南匈奴决裂,那时北匈奴恐怕就不会跟我们来往了。

一句话,与北匈奴和亲不但会有悖与南匈奴的和议,还有可能搞个鸡飞蛋打的结果。

刘秀赞同刘庄的这一见解,他打消了与北匈奴和亲的念头,告知武威太守让北匈奴使团走人,且不允许再与北匈奴来往,转而专心于同南匈奴的政治依附和军事同盟关系。

这也奠定了东汉对匈奴“有打有拉,控南扼北”的基本国策。

通过以上两件事,刘庄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人才华。刘秀也算明白了,虽然自己对刘演的感情要多那么一点点,但以刘庄为接班人显然更有利于帝国的前途。

与感情相比,刘秀需要选择明智,而他也是位理智的皇帝。

刘秀明白了,刘庄的下岗危机也暂时化解了,他在太子的位子上平安混到了公元56年。

“刘疆欲翻盘”

公元56年,刘秀闲来无事,读了一本名字叫《河图会昌符》的书,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赤刘之九,会命岱宗。

《河图会昌符》是一本专门讲述星谶图符的书,书中能出现这么两句话,让刘秀唏嘘不已。

按照刘秀的理解,所谓“赤刘之九”,就是指他刘某人;而“会命岱宗”,则是在提醒刘秀,他有必要到泰山去一趟了。

皇帝去泰山不是游玩,他要祭祀天地,历史专用名词:封禅。

这种事情,此前的秦始皇帝嬴政干过,汉武皇帝刘彻干过,如今轮到刘秀了。

刘秀对泰山封禅很重视,他点名让自己的女婿加亲信梁松来负责这件事。

小人梁松又要鼓捣幺蛾子了。

其实,刚阴完马援的梁松也想消停会儿,可现实却注定让他不能安心下来休现实就是,虽然马援死了,但马援的子女们还在,尤其是马援的小女儿出奇的命好,摇身一变,竟成了刘庄的太子妃。今天的太子妃,就是明天的皇后,现在刘秀活着,马太子妃拿梁松没办法,等哪天刘秀驾崩,刘庄登基,马皇后想收拾梁松也就是在刘庄的枕头旁吹吹风的事情。所以,为了自己的明天是更美好而不是更要命,梁松打定注意,要想办法让刘庄当不成这个皇帝。

让刘庄当不成皇帝,而梁松又不打算造反,所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拥立其他人当皇帝。在梁松看来,废太子刘疆是最佳人选,他想尽一切办法,目的就是帮刘疆翻盘。

泰山封禅,是梁松帮助刘疆翻盘的最好机会。

公元56年1月28日,光武帝刘秀离开洛阳前往泰山;2月10日,刘秀一行抵达泰山脚下;2月22日,泰山封禅仪式正式开始。

泰山封禅仪式非常繁琐,非兄弟笔力所能及,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我们要说的是,封禅仪式进行得很顺利,但随行的公卿勋贵们却很诧异。

诧异的是,刘秀此行身边的唯一一位皇子不是太子刘庄,而是废太子刘疆;在祭祀中,刘秀是主祭,刘疆是副祭。

这是不符合规矩的,一般来说,在大的祭祀活动中,如果主祭是皇帝,那么副祭基本上是太子或丞相,如今跳出一个废太子来,这不能不让大臣们浮想联翩。

难道又要变天了?几乎每个大臣都在这样疑问。

梁松除外。

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泰山封禅活动组委会主席梁松策划的,他就是要通过这些表象向所有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天气可能要变了的信息。

疑问出来了,难道刘秀就能由着气象预报员梁松胡来?

答案不好找,我们只能这样推测:此时的刘秀已经61岁了,虽然没有老糊涂,也没有犯老年痴呆症的迹象,但明显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一些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问题愈发不注意了。

刘秀被梁松糊弄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刘秀是屈从了自己的情感,因为他对刘疆的那种父子情义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都是自己的儿子,就让刘疆过把封禅的瘾吧。

2月25日,泰山封禅结束,刘秀返回洛阳。

在梁松的运作下,刘疆也随从刘秀来到洛阳。

按照东汉时的规矩,藩王是不能随便离开封地进京的,所以刘疆此次进京也被视作要变天的一个信号。

气象预报如此频繁,就怪不得那些官场油条们要为变天做准备了,许多政治投机商们察言观色,已经做好了改换门庭的准备。

这就达到了梁松的第一个目的,即提高刘疆的影响力,削弱刘庄的影响和实力,为下一步彻底翻盘铺平道路。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又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梁松紧锣密鼓准备他的下一步计划的时候,刘秀死了。

皇帝的死不叫死,叫驾崩。公元57年,东汉中元2年2月5日,光武帝刘秀在南宫前殿驾崩,享年62岁。是日,太子刘庄继皇帝位,是为东汉孝明皇帝。

“光武盖棺”

光武帝生前,每日早晨主持朝会,午后才散;下午又屡屡召见公卿、中郎将讲说经书义理,到半夜才睡。

刘庄见光武帝辛勤劳苦而不知疲倦,曾找机会劝谏道:陛下有夏禹、商汤的圣明,却没有黄帝、老子涵养本性的福分。希望您爱惜身体而颐养精神,悠悠岁月而自求宁静。

光武帝却答道:我自己乐于做这些事情,不为此感到劳累。

事实上,光武帝虽以武力建立帝业,但天下初定之后,他并没有重用有功的武将,反而大力提拔文官。

光武帝清醒谨慎的制定国策,大权总揽,审时度势,量力而为,措施得当,在他当政期间,基本上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国力,实现了国家一统、经济发展、天下太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份莫大的功业。

看到这些成果,光武帝怎会感到劳累呢?

看到这些成果,光武帝一定也会安息的吧!

着名历史大家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纪赞》中用一首长诗概括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九县飙回,三精雾塞。

人厌淫诈,神思反德。

光武诞命,灵贶自甄。

沉几先物,深略纬文。

寻邑百万,貔虎为骨。

长毂雷野,高锋彗云。

英威既振,新都自焚。

虔刘庸代,纷纭梁赵。

三河未澄,四关重扰。

神旌乃顾,递行天讨。

金汤失险,车书共道。

灵庆既启,人谋咸赞。

明明庙谟,赳赳雄断。

于赫有命,系隆我汉。

这一概括是中肯的,我们有理由说,刘秀的功业虽比不上汉武帝、康熙那样光彩照人,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刘秀是一位事业有成、人格健全的好皇帝。

刘秀驾崩了,刘庄登基了,梁松傻眼了。

世事难料,梁松何去何从,刘庄又该如何治理一个王朝,请看下回(经略西域卷)分解。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汉外戚的代表人物,梁松掀起了汉明帝时期最大的一场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