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点评李小龙
6329200000031

第31章 后记

张宝瑞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中国武术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保精养气,吞吐沉浮,在其神而不在其形,讲究的是内息和心境,每当练功者拉开架式运气发功,丹田之气便会瞬息勃发。

目前中国源流有序,拳理分明,风格独具,自成系统的拳种已有三百多个,著名拳师数千名。然而,“侠气渐消”却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也为人们所扼腕叹息。早在150年前,龚自珍就发出过“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的感慨。吴伯揆也在一副对联中这样写道:“侠骨岂沉沦,耻与蛟龙竟升斗;人事日龌龊,莫抛心力贸才名!”梁羽生先生1993年11月从澳大利亚悉尼曾给我写过一篇序,其中伤感地写道:“对于‘潮流’,我不会视而不见。”今年4月间,我在北京写过一首小诗,开头两句就是:“上帝死了,侠士死了!”

人们在感慨侠义精神远去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找回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血勇与刚强,如何才能让中国回到汉唐盛世大气的格局中去。我所说的“盛世大气”,并非经济和国力上的崛起,而是指民族精神的回归和振作。一个没有精气神、缺少骨气和脊梁的国家、民族,是永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的。

当今中国需要侠义精神,需要挺起脊梁展现铮铮铁骨。那么,侠义精神何在?

很多人在尝试着这么做,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也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离奇的传说故事,然而,大多数武侠小说已经沦为了三流的古装言情剧和少男少女的风花雪月之地。我坚持认为,武侠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侠”气。如果没有侠气,还不如干脆取消那个“侠”字,挂羊头而卖狗肉的行为非但不能弘扬中华武术和侠义精神,还会对青少年和下一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让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侠”为何物。

有人认为,过于追求侠义会有损于小说和影视剧的艺术性。我认为,采用何种表现方式是技术和手法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迁就技术层面而去牺牲本就十分稀缺的“精神”。如果豪杰侠客的形象在笔下都难以生存,我们又将如何去面对“叹屠龙人杳,屠虎人无,屠狗人遥”的百年孤寂?

幸而侠士并未绝种,武侠小说,尤其是“有武有侠”的小说,也如千年老树般正在重长新枝。而李小龙,无疑是当代中国最具侠义精神的武学大家。有人说,李小龙的功夫重实战,与中国传统武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李小龙的截拳道,正是对中国传统武学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截拳道以太极阴阳为标志,去芜存菁、博采百家之长,而李小龙本人的性格,又是中国千百年来侠义精神的最好诠释。

李小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在李小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毅不屈的一面。那就是侠!

侠者,勇也,义哉。侠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源远流长的优秀品格,更是强国强民强种之力!

本书出版之时恰逢北京奥运即将举办之日,我想,梁老先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侠的精神在崛起,李小龙的精神也会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总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