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箴言
你要么面对死亡而徒劳无益地恐惧和担忧,要么将死神作为你生活的力量,督促自己学会真正地生活。
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学会主宰自己的幸福主宰自己就是把握人生的强项!人生可以归纳为几个词:生活——我行我素——享受——爱。你要么面对死亡而徒劳无益地恐惧和担忧,要么将死神作为你生活的力量,督促自己学会真正地生活。当你在今后的人生中考虑做出一项决定,而又不知是否应该支配自己时,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来帮你作出选择——“我还可以活多久?”你就可以作出自己的抉择,同时让那些长生不老者去自惊自扰、自怨自艾,去怀疑你的强项吧。
如果你不愿选择这种做法,你就可能陷入人生的最大误区之一——按照别人给你设定的方式顺从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生灵中的“沧海一粟”,既然人的一生仅如空中飞逝的流星,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触生命的短暂……,那么,我们应该让这一瞬间过得美好而愉快,让她发出应有的光彩。
生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你完全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要主宰自己,首先就得摒弃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甚至误以为真的荒谬观点。例如,人们总是认为,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要看他能否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否在阅读、写作或计算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能否迅速地解答出抽象的数学方程式,等等。
如果从这一观点出发,那只有正式的教育和书本知识才能衡量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这样就会助长一种知识势利倾向,并使得另外一些人悲观失望。人们往往以为,一个人如果受过很高的教育,获得了很高的文凭,或者在某一方面成绩突出,如数学、科技、词汇量、记忆力或速读,他就比人家“聪明”。
然而,只要我们走到精神病院的一个角落,就可以发现这是一种谬误:那里的许多病人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更切实际的标准在于——你能否每天、以至每时每刻都真正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如果你很幸福,又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钟,那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确实不时会有一种成功和满足感,这样有助于实现和获取人生的幸福。但反过来想想,尽管你或许不能解决某一具体困难,你仍能使自己保持精神愉快,或至少不让自己很不愉快,那么,你也是一种聪明之人。
你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你掌握了一种对付神经崩溃(即精神崩溃)的良方和法则。你或许惊奇地问:“人的神经怎么会崩溃呢?”是的,神经本身是不会崩断的,即使通过解剖去寻找崩断的神经,你也会难以找到。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讲,他们是不会出现神经崩溃问题的,因为他们能够支配自己。他们懂得如何摆脱消极情绪并得到幸福,他们知道如何应对(而不是完全解决)生活中的每一问题。聪明人评价智力的标准,不是看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如何。
至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那倒是次要的。因此,你可以采用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来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即自己在困难条件下所选择的感情。我们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之中,不管种族、文化、教育等种种因素的差异如何,只要与人进行社会交往,就会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意见分歧、矛盾冲突和妥协让步等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每个人几乎面临着同样的生活挑战。
同样,金钱财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也是每个人几乎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能够经受住考验,不让自己心灰意冷;另外一些人则会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神经崩溃。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把这些问题视为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社会中的许多其他因素有碍于个人去支配自己。但有一点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作出情感上的选择。你也许从小到大一直认为,人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愤怒、恐惧、怨恨、爱慕、喜悦、欢乐等情感是由然而生的,个人根本无能为力,无法控制,只能接受,听之任之;你还可能认为,每当一些悲伤的事情发生之时,你就会自然地感到悲伤,并希望出现一些愉快的事情使你的情绪好起来。
摒弃惰性的方式惰性永远不构成强者生活的内容。当你听到这一说法时,你也许觉得很奇怪,人怎能选择自己的幸福?事实确实如此,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人与人之间其实只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差异——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但就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终生不幸。期望获得幸福者应采取积极的心态,这样幸福就会被吸引到他们身边。而那些态度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吸引幸福,相反还排斥幸福,当幸福悄然降临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毫无觉察,或者失之交臂。幸福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瞬息万变的东西。如果你去追求它,你会发现它似乎在逃避你。
但如果你把幸福送给别人,于是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但是,如果你把苦难和不幸分摊给别人,你得到的就只能是苦难和不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烦恼,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认为那些事无法令人称心如意,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总是把烦恼分摊给他人。由此看来,寻找幸福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竭尽全力使他人得到幸福。
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住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里,其邻居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妻子几乎瞎了,并且瘫痪在轮椅中,丈夫本人身体也不很好,他整天呆在屋子里照料自己的妻子。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快要到了,这对年轻夫妇情不自禁地决定装饰一颗圣诞树送给这两位老人。
他们买了一棵小树,将它装饰好,带上一些小礼物,在圣诞前夜把它送过去了。老妇人感激地注视着圣诞树上闪烁的小灯,伤心地哭了。她的丈夫也一再说:“我们已经有许多年没有欣赏圣诞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有他们拜访这两位老人时,他们都要提起那棵圣诞树,对于这对年轻夫妇来讲,也许他们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们把最大的幸福送给了他人,因而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这种幸福是一种十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对于每个人来讲,你可能是幸福的、满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因为你有权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决定你选择的因素只有一点——你是接受积极的还是消极心态的影响。而这个因素至少也是你所能控制的。世上有许多孤独之人,他们渴望爱与友谊,但是,他们似乎绝对得不到它们。
有些人用消极的心态排斥他们所寻找的东西,另一些人蜷缩在他们狭小的天地里,绝不敢冲出去。他们只幻想一些美好的东西会从天而降,即使他们得到了这些东西,也不会将之与人分享。他们不懂得一点:如果你不把美好而称心的东西分给别人,那些东西就会自然减少甚至消失。所谓惰性,就是你不愿意或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情绪的反应。
也许你会认为,当人们面临某些情况时,必定会表露出生气、敌意、羞怯等其它情绪,而且有时不得不如此,举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对着你破口大骂时,你难道应该对之开心一笑吗?因此,你不愿放弃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但是,如果这些情绪会使你产生惰性,你就应当摒弃他们。惰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以及轻微的犹豫不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
①一生气就不想说话、没有感觉或不能做事?
②于羞怯而不敢去见你想结识的人?
③因心情不好而整天闷闷不乐?
④有时因事情不顺而饭都不想去吃?
⑤你的嫌恶感和嫉妒心是不是使你患上溃疡或血压升高?是否妨碍你有效地工作?
⑥你会不会由于一时的消极情绪而无法入睡?
⑦你是否让自己办公桌上的文件越推越高?…………如果这样,那说明你已经染上了一种惰性,并失去了你本应体验到的一些经历。如果你的情绪使你陷入了这种精神状态,那你就应该立即努力摆脱这种情绪。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可能使你产生惰性的情况,并按其轻重程度排列如下。当你陷入惰性时,你是否:
①不能亲切地同爱人或孩子交谈,尽管你希望这样做;
②不能从事自己喜爱的某个工作;
③整天闷在屋里冥思苦想;
④不去打高尔夫球或网球,也不进行其他有趣的活动,因为你心情不愉快;
⑤不能主动去结识一个你所喜欢的人;
⑥避而不同某人谈话,实际上你知道只要做一个很小的表示便可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
⑦由于焦虑而不能入睡;
⑧由于生气而无法保持思路清晰;
⑨辱骂自己所爱的人;
⑩脸部抽搐,或者由于精神过于紧张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惰性的范围很广,所有消极情绪几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惰性行为。因此,仅从这一点来讲,你就应从生活中消除这些消极情绪。也许你认为某种消极情绪有时可以产生积极效果,例如对小孩子生气地叫喊几声,表示你不愿意让他们在街上玩耍。假如这种叫喊仅仅是一种强调的手段,而且奏效了,那说明你采取的是积极措施。
然而,如果叫喊并不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而仅仅是因为你情绪不佳,那么你便陷入了惰性。这时,你应该做出新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在避免不愉快情感的情况下让小孩子别在街上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