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公关礼仪与面试技巧
6307800000005

第5章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等多方面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政治条件

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是民主政治取代专制统治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建立在以血缘及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基础之上,以专制统治为主要特征。在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者对臣民拥有生杀予夺、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统治者对广大民众实行高压手段和愚民政策,广大民众只有绝对的忍受和服从,公众舆论不可能对社会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也就不能产生以传播沟通为特征的公共关系。

现代民主政治是把政府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奠定在公众认可的基础之上,通过代议制来实现其统治的。一方面,民主政治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官员须由选举产生,任何人要在政治上取得地位,都必须设法与社会各界人士保持良好的关系,都必须设法争取公众舆论的支持。同时,民主政治要求政府必须了解民意,顺从民意,把民意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并努力通过传播让民众了解和支持政府的施政纲领和方针、政策。此外,民主政治有赖于公众舆论进行社会监督,因此需要比较完善的社会信息沟通渠道和比较独立的大众传播媒介,以保证社会信息交流的畅通,促进双边沟通和对话。另一方面,在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民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日益觉醒,有统一组织的社会公众越来越强烈要求了解和参与政治生活,他们对政治运作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一个宽容、知晓、参与的发展过程。宽容就是让广大公众自主地判断事物并表明倾向;知晓就是让民众了解政府的政策,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度;参与是民主的最高形式,公众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以及组织的管理体制的运行,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参与管理之中。公共关系正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公众的知晓和参与需求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的先进的管理行为。

二、经济条件

现代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基本上集中于家族和村落内部,人们的社会联系以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础。那时,剩余劳动产品的交换规模较小,交换关系极不稳定,交换行为是自发的,交换过程是盲目的,交换方式是低级的。这种狭隘、固定、封闭的经济活动方式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冲破了狭窄的地域界限和家族关系,造成了一张全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任何社会组织只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获得社会整体的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首先,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公共关系使组织和公众保持一种特殊“交换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交换关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须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交换关系:一方面要使交换关系相对稳定,以保证组织的正常生产和公众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要使交换关系充分发展,以不断开拓商品交换的新领域、新空间。为保持这种相对平衡的交换关系,这就需要组织通过公共关系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交换关系”,即信息交流关系、感情交流关系,使组织与公众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公共关系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传统的买卖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社会生产也由“生产为中心”转为“市场为中心”,企业开始从寻求生产上的优势转向重视市场上的优势,把一切经营活动建立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之上。由于企业的经营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共关系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的手段和重要职能。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通过公共关系协调与竞争者、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日益发展,企业很难单独从事社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放弃了以往“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在不断提高本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开始把寻找最佳的生产经营伙伴、建立纵向和横向的经济联系、从而降低成本与价格、增强竞争实力,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生产协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就需要通过公共关系这一现代管理方法与行为来实现。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形象竞争日益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价格竞争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改进产品的款式和包装、提供周到和及时的服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式来争取和占领市场。这种竞争,其实是企业声誉和形象的竞争。在公众的消费需求由依赖性的基本需求转向选择性的心理需求的市场条件下,这种企业声誉的竞争就显得更加重要,企业只有自觉地与公众进行经常性的有效沟通,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公众消费心理的需求及其变化,才能够组织有效的社会生产。而企业与公众的相互沟通,只有通过现代公共关系活动才能够实现。

三、文化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也逐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文主义重新抬头。首先,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容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等现代社会的文明意识日益强化和发展。其次,传统的单向的线性思维、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等思维方式受到了现代思维方式强有力的挑战,并逐步被现代思维方式所取代。再次,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注重人性、注重个性的观念迅速扩展。正是由于以上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就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宜的文化心理环境。

四、技术条件

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媒体要素,它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公共关系成为现实所必不可少的中介条件。在传播的作用下,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交流信息,沟通认识,协调关系,实现互利。所以,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也必然离不开现代传播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基本上没有形成一种广泛、有效的大众传播系统,社会传播主要是一种低水平的手工操作活动,因此组织与公众之间也就缺乏一种可靠、实用的联系纽带。19世纪30年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印刷机的发明,使机械印刷技术得到运用,报纸、杂志、图书等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开始大量使用,揭开了大众传播广泛发展的历史性一页。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明和运用,使社会大众传播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计算机和通讯卫星的结合、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结合使大众传播达到了高度的自动化、准确化、同步化。现代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也给现代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公关人员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大潮中及时准确地收集和确定与其目标相关的有效信息,要求公关人员在坚持真实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和技巧,以促使公众接收并认同所传播的信息。而上述这些基本要求就必然成为促使自觉的、科学的现代公共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除此之外,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和公共关系客体—公众的充分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