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067

第67章 祝寿称呼择吉

并不是人的每一个生日都可以称作“寿”,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人进入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举行“寿礼”。古时关于寿诞还有很多美称,如60岁花甲,77岁称喜寿等,其中蕴含对祝寿之人长寿的祝福。

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寿”,俗以为这样叫是会“折寿”、“短命”的。那么,在什么年龄“过生日”才能叫“祝寿”呢?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祝寿活动一般都要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举行,越到老年,祝寿活动的仪式也越是隆重。尤其是六十、七十、八十等整十岁生日,几乎每个家庭都要举办具有浓重喜庆色彩的庆祝活动。

特定年龄称谓

古人将做寿分为每十年一个年龄段。如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到了这个年龄段就要大办,并且,每个年龄段又都有特定的年龄称谓。

男人五十岁被称作“天命之年”或“知命之年”。源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传统习俗中,此时就可以开始祝寿了。

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一词源于古代用天干地支计算年龄的方法。天干、地支搭配循环60次,正好是一个轮回,也就是一个甲子。一个人活到60岁也就过完了一个甲子,相当于完成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在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时庆寿,不仅含有“生的延续”的意味,还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六十岁又称“耳顺之年”,是来自孔子“六十而耳顺”的说法。“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也就是说,人到六十,能明察分辨,听得进各种不同的言辞,为人处世到了相当圆熟的时期。

人进入七十岁也就是步入古稀之年。“古稀”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世间普遍认为七十岁是人生一道高高的门槛,能活过七十岁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人们称七十为“占稀之年”,庆七十大寿要比六十大寿还要隆重、热烈。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礼记

曲礼上》载:“八十、九十日耄。”祝寿还要隆重。

期颐指人满百岁,“期颐”一词源于《礼记》:“百年日期颐”。颐,就是养的意思。苏轼《次韵子由三首》中有“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的诗句。百岁以上的寿星,也有以“天年”作喻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高寿。

祝寿的称呼

此外,关于祝寿的称呼,民间还有喜寿、米寿、白寿、茶寿四个专门的称呼。这四个称呼的由来,皆与汉字有关。

七十七岁称“喜寿”。因为“喜”字的草体字犹如“七十七”三个字组成。因此有人望字生义,便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

八十八岁称“米寿”。 因为“米”字本身便是“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的。我们可以把“米”字拆开来看:上面两点像个倒写的“八”字,中间是个“十”字,下面又是个“八”字,合起来正好是八十八。

九十九岁称“白寿”。因为“白”字是“百”字缺“一”,百缺一正好是九十九。

一百零八岁称“茶寿”。因为“茶”字是双“十”构成的草字头,即二十;中部是“八”,下部是“木”,即由“十”和“八”构成“十八”。草字头的“二十”再加上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祝寿送茶即表示长寿,成了不少民族的民间习俗。用茶祝寿,不仅有享尽天年的祝愿,而且茶能防病养生,对长寿也有作用,这样就含有了两层意思。

延伸阅读

男性和女性祝寿称呼的区别

旧时,男性长者祝寿称为“椿寿”,女

性长者祝寿称为“萱寿”。这两种称呼都是

有其来源的。

椿就是“椿树”,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人便把这极长寿的椿树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于是为父亲祝寿就叫做“椿寿”,后推广为为男性长者祝寿。

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汉代学者解释“谖草”为一种忘忧草,如果种在母亲所居住之处就可以令人忘忧。所以后人就把母亲称之为“萱堂”,或简称为“萱”。因此,为母亲祝寿就叫做“萱寿”,后推广为为女性长者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