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父母出于骨肉亲情、家族体面以及确保女儿嫁到男家后的地位等因素,大都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女儿备办一份丰厚齐全的嫁妆。
男方张罗新房和家具的同时,女家也在为备办嫁妆而忙碌。嫁妆,古称“妆奁”、“添箱”,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后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
陪嫁溯源
嫁妆在中国有着古老的历史,从文献记载来看,嫁女办陪奁的礼俗,至迟在春秋时代就已经盛行了。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的秦国政治家百里奚最初就是作为晋国公主的陪嫁之奴进入秦国的。究其原义,还是为了体现婚姻乃“合二姓之好”的宗旨。不过真正大肆操办陪嫁的风气之兴似乎还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当时士族自矜高贵,大多不屑与庶族通婚,有钱的庶族为了把女儿嫁给士族子弟以抬高社会身份,宁可陪送许多财物以弥补自家门第的不足,故当时人称陪嫁为“陪门”。唐太宗为此还降旨毋得受“陪门财”,并具体规定三品以上纳帛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妇装,夫氏禁受陪门财。但社会时尚已经形成,最终未能改变。这以后即使是无须弥补社会地位落差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女方父母出于骨肉亲情、家族体面等种种因素,大都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女儿备丰厚齐全的嫁妆。俗谓“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又谓“娶媳妇满堂红,嫁女儿一家空”,可见旧时的婚礼耗费对男女双方都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
人们常用“十里红妆”来形容旧时嫁女的场面,生动地再现了运送嫁妆时的壮观景象。那么旧时的嫁妆都包括哪些东西呢?
豪门势族的嫁妆往往极尽奢华,房产田地、商号店铺、奴仆丫环、金银珠宝以及成套的红木家具、古董摆设、绸缎皮草、首饰佩戴、衣袭细软、各类器皿等,应有尽有。
倘是一般的中等门户或者平民细户则要根据各自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但两床被褥、四季衣服、一对箱子、一套盆桶及几件首饰、一对灯烛等必不可少,表示女儿并不是一无所有去婆家乞食的。
马桶:马桶寓有“子孙桶”的吉祥含义,牵涉到男家香火承继的大事,不可或缺。桶里还要放些红枣、花生、瓜子、桂圆、云片糕及半生不熟的红鸡蛋等物,托寓早生贵子、高中状元等意。而且在送嫁妆时,不能抬,只能由抬夫肩扛着走。桶盖上贴红纸喜字,再用红线绳扎牢,考究一点的用大块红布包住。到了男家,则依据各地不同风俗对待:有的地方是男家请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解开马桶盖,取出桶中的“彩头”,然后朝里边撒一泡尿,意为新婚夫妇头胎即生男孩,这是旧时重男轻女传统陋习的体现;还有的地方是成亲之夜,新娘边往外倒桶里的东西边念“口彩”,类似“子孙桶,滴流圆,子孙代代做状元……”等。
木盆:称“子孙盆”,用红纸包好后再拿五色线封口,等到新娘生孩子后再启封,用此盆给孩子沐浴,有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之意。
一对灯烛:俗称“长命灯”或“长明灯”,寄托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此外,嫁妆中各种物件的数目也有一定的讲究,如箱子要取双数,如二、四、六、八对;灯烛要成对;被褥数目亦有讲究,如四铺四盖谓之“四平”,八铺八盖谓之“八稳”,六铺六盖就叫“六六顺”等,都有丰富的祝吉文化涵义。
延伸阅读
陪嫁的由来传说
关于陪嫁的由来,民间普遍认为是在文成公主出嫁时兴起的。
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请婚。唐太宗为了边疆稳定,便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公主不愿远嫁,眼睛都哭肿了。这下可急坏了唐太宗,魏征便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将公主平时使唤的丫环、奶娘一齐陪嫁,再把她喜爱的家具用品、珠宝玩器也送给她,包会答应。”唐太宗将此计划对公主一说,公主果然答应了。唐太宗立即命高手匠人根据公主平时的喜爱做了龙凤床、鸿雁柜、孔雀屏、八仙桌、象脚凳、锦缎被、彩虹镜,镜子背面还嵌进了唐太宗夫妇的画像,好让公主思念父母时见像如见面,此外凡公主使唤的丫环奶娘及其珍宝器玩、经典书籍、琴棋书画、梳妆器具等,一概陪送入藏。传说此后,唐太宗嫁女陪嫁物品的礼节传到民间,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