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节日这天,人们拜月、赏月、祭月、吃月饼之俗,无非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团圆的生活信念。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在这举家团圆的美好时刻,还有许多美好的吉俗夹杂在其中,为中秋之夜增添了许多的神秘与向往。
祭月择吉
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祭月,其对象是月神太阴星主,也称月姑或月宫娘娘。每当中秋月上时,人们设案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祭品拜月亮。有趣的是,祭拜月神时,男子只能在一旁观看,不得参与拜月,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男子回避,因为月亮是阴象之物,所以拜月纯属女人之事。
云南傣族人中秋拜月,是在月亮升起来以前,在小土房顶上置一个方桌,桌上四角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圆饼上插一柱冷香,月亮升起时点燃冷香,对空鸣放火药枪,男女老幼行拜月礼,然后围坐在一起吃饼赏月,直至半夜。
江苏苏州地区,人们称赏月叫“走月”。中秋月夜,姑娘们有的单独外出借月幽会;有的结伴而聚,互拜亲朋,寓月圆人亦圆之意。天上的月亮时隐时现,地上的游人穿梭往返,形成一幅韵味别致的“走月图”。
湖南侗乡人的中秋“偷月”别有风趣。晚上,姑娘们打着花伞,悄悄来到心上人的菜园里,借着月光采摘菜园里的瓜果,希望月宫仙女为她牵上红线,托月做媒。倘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姑娘就会喜上眉梢,因为这预兆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江南等地的农村,还有中秋送瓜的趣俗。若有人结婚后数年不育,其亲友就会去菜园里“偷”冬瓜一个,以彩色绘成人面的形状,再以衣服扎成人形,在中秋晚上请寿长命好的人抱着,敲锣打鼓地送到她家,把瓜放到小夫妻的床上,用被子盖上,口称“得瓜得瓜”,以期“种瓜得娃”。摘冬瓜时,不能让瓜主知道,否则就不灵验了。瓜钱可以留在瓜田里,或是事后补交。有些地方则希望别人送南瓜,“南瓜”谐音“男娃”。
月饼中的祈福文化
月饼包含着丰富的祈福文化内涵。中秋佳节赠月饼,食月饼,以月饼作为祭月的祭品等,都变现了人们对于月饼所包含的祈福内涵的认同。
月饼取圆月之形,取月圆人团圆之意,成为象征团圆欢聚的必不可少的吉祥物。月饼象征团圆的意义贯穿于中秋节的一系列习俗中,以月饼供月祈愿祝贺团圆之俗多见于清代及清代以后的地方志中。
月饼也是丰年的象征。中秋节正值农作物丰收的季节。自远古有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人们在收获之际就要举行与春季播种时节的“春祈”活动相呼应的“秋报”活动,以感谢土地神赐给农作物丰收,并祈望来年继续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秋报活动是形成中秋节的文化因子之一,不少地方的中秋节还传承着秋报的习俗。秋报时要举行酬谢土地神、谷神的仪式。由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与秋报融合,月饼成为丰年的象征。在中秋节,人们往往要借月饼来庆贺丰年,祈望来年继续获得好收成。
月饼还是生殖的象征。中秋节以月饼拜月祭月,有祈子的意义,月亮及其象征物月饼,被赋予了赐子的功能。女性们相信,中秋之夜,月到中天之际,静沐月光,不久定能得子。这种祈子习俗包含了对月亮的某种崇拜。
延伸阅读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一说是,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
另一种传说即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蕾人正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做的仙饼,回宫后难忘美味,遂命人制作并于八月十五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