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018

第18章 端午节吉祥物

由于夏至的存在,整个农历五月都被看作不吉的时期。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主要目的是逐疫避邪,反映了人们借用祥物以祈求免灾除恶、求吉纳祥的心理和信仰。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所以,端午节的最主要活动和内容便是驱邪避恶。因此,围绕驱邪避恶的吉祥物和风俗也应运而生。

在端午节的众多吉祥物中,菖蒲、艾草和雄黄酒是最主要的三种。有一首古诗曾这样写道:“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诗句吟咏的是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着艾草,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王”字以避邪防病。

挂菖蒲、艾草

菖蒲,多为石菖蒲和水菖蒲,为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高一尺多,喜生于石砾山沟处,它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窍和杀菌的作用。以其根茎入药,主治痰厥昏迷、惊痫等症。因此,菖蒲被视为避邪驱恶的吉祥物。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将菖蒲悬挂或插于门旁,用以杀菌防病,驱除恶气。

清代《燕京岁时记》曰:“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清代顾禄《清嘉录》记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还有人制作蒲人、蒲龙、蒲葫芦等,戴之避邪。在古人眼里,菖蒲确是吉祥之物。

艾,别称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高可二尺多,茎枝有香味。艾用于医药,主要是取它的叶。一般地说,民间则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用以驱除蚊蝇。在湖北蕲春,艾与蕲龟、蕲蛇、蕲竹同列,被称为“蕲春四宝”。这种植物,在端午节同样被赋予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时在端午节,或采艾插于门楣上,或做艾人、艾虎戴于发际,以驱恶禳毒。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其实此种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崇信。因为端午节时,正值初夏,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悬挂艾草和菖蒲,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饮雄黄酒

端午的吉祥习俗,还有一项是饮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因此人们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的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旧时端午节还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代《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看,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但现代科学也表明,喝雄黄酒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应少喝、慎喝。

延伸阅读

端午挂艾草、菖蒲的传说

旧俗,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上都要高悬艾草和菖蒲,这样可在一年里幸福平安。其来历,相传与黄巢起义有关。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所向披靡,官军闻风丧胆。有一次黄巢军打到河南邓州一个村落,见许多百姓惊慌奔逃。黄巢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孩子,非常好奇,就上前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就直接说,县衙传令说黄巢马上要血洗邓州城了,让百姓赶快逃命。叔叔全家参加义军被杀,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黄巢被这位妇人舍己为人的大义精神所感动,拔剑一挥,砍掉路边的两棵艾草和水边的两株菖蒲,交给妇人说,只要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就可以避黄巢之祸。妇人将消息传开,当晚百姓家家如此。

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黄巢杀了县令和污吏,开仓分粮,军民欢度端午节。此后,端午节这一风俗便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