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热点(2013-2014)
6286400000013

第13章 高质量就业:直面“两个并存、两个不满意”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千万,但现实并不乐观,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难题仍然没有解决,另外,以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就业满意度也存在较大提升的空间。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

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按照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报告,2011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的73280万人增加3140万人,年均增加348.9万人。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镇失业得到有效控制。

在这些数据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高质量的就业与经济形势有着直接关系。2009年7月24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体可带动80万-100万人就业。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9)》称,2008年底启动的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9239万人就业。

2012年,我国经济主动调速换挡,宏观管理部门已将2012年经济增长目标调低至7.5%,这是2005年以来,中国首次调低GDP增速预期目标。就在2012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很担心:经济增速下调是否会加剧社会就业矛盾?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任务能否完成?

2012年11月份以来,宏观经济略有回暖迹象,但就业这个经济滞后指标还在徘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十八大期间表示,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2012年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新增就业增幅从4月份以来有所下降,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所增加。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2012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不过,在2012年12月4日举行的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指出,2012年前三季度GDP平均增速较过去显著放缓,然而全国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024万人,预计全年总数将突破1300万人。这个现象说明,经济结构转型初见成效,服务业比重增大,就业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仍保持继续增加。

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受关注的201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或将设定为7.5%。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GDP的低速增长确实为就业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也要看到,目前虽然东部GDP的增幅降下来了,但中西部这两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要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还可以在服务业等能吸收就业的第三产业上多下功夫。

就业质量提升与“鸳鸯火锅”格局

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表明,我国就业质量总指数从2000年的最低点0.43分逐年上升到了2010年的最高点0.81分,增长了约一倍。报告认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仅是单纯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持续扩大就业的目标,还必须提高工作岗位的质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从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多个角度继续改善就业质量,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质量的同步转变。

在就业质量缓慢上升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目前我国就业中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鸳鸯火锅”格局凸显的结构性矛盾。北京市在大多数岗位薪资提高10%—30%的情况下,仍有近10万个岗位在等待回城劳工。对此,中国社科院2013年《经济蓝皮书》明确指出,我国“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将逐渐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也分析认为,虽然整个“人口红利”尚未终结,但青壮年劳力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另外,中国现有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远低于官方统计数据,今后可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只有4000万—6000万。未来由城镇化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已经所剩不多,城镇化进程至多持续到2020年左右。

正视就业质量提升背景下“两个不满意”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高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是就业的重头戏,但他们的满意度并不高,存在“两个不满意”问题。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虽然从数据上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该报告显示,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仅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

更值得重视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29.1%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此外,工资增长缓慢,克扣拖欠工资,培训参加率低等情况也较多出现。此前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满意度为47.9%,较第一代农民工下降8.6个百分点;而不满意度却由原来的9.2%上升到14%。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并未从根本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