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论语心得全集
6283600000075

第75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自己没有任何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权威、专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了,这就需要我们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我们小时候的课本里都学过。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时,有一天,路过楚国的满城,见到这里湖光山色,秀丽如画,便停车观赏游览。

正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路旁边有两个小孩正对着天空指手划脚,争论不休。看上去,他们争论得还非常激烈,互不相让。

孔子走上前去,微笑着问:“二位童子,你们为何事如此争论不休?”

一个小孩说:“我们在争辩这轮红日,何时离地面最近。”

孔子吃了一惊,小小年纪,竟然提出了这样连大人也想不到的问题,可见楚国的教化不同凡响。孔子对这两个孩子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便凑上前去,十分关注地问:“依你们之见,太阳何时离地面最近呢?”

刚才的小孩回答说:“早晨与晚上,太阳离地面最近。”

孔子又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孩子解释道:“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很大,像车轮和盛菜的小盘子。但凡我们看一件东西时,离着近就大,而离着远就小,所以我认为早晨与傍晚太阳离地面最近。”

孔子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赞道:“说得好,言之有理啊!”

这时,另外一个一直没说话的小孩过来了,他说:“不对,不对,应该是中午太阳离地面最近,早晨与傍晚的太阳,我们感觉都是凉的,而只有中午的太阳我们感觉到的才是灼热的,但凡我们感觉一种发热的东西,离着近时就会觉得热,而离得远时则会感觉凉。所以我认为太阳中午才是离地面最近的。”

孔子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

人们都说孔子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没想到这两个小孩子争论的问题把他给难住了,一时不知如何说是好。两个孩子都瞪大眼睛等待着孔子说出正确的答案,孔子却无言以对。但孔子向来实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他没有欺骗小孩子随意说出一个答案,而是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他也不知道。

这时,两个孩子感到很失望,其中一个说:“人人都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可是你也有不知道的事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无所不知,连圣人都如此。世界如此之大,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有时候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我们放开心胸,广泛地接纳万事万物,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

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加强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