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信集团考察
6219400000059

第59章 后记

本书是王诚研究员主持的2007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海信集团考察——竞争力与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该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中国企业调研”中的一个子项目。“中国企业调研”项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组织的重大国情调研项目,项目总负责人是陈佳贵研究员和黄群慧研究员。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鼎力支持;得到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商务部投资事务促进局和世界创新研究院的精神和信息协助;得到青岛市政府尤其是青岛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热情协调;得到调研对象单位即海信集团的真诚接待和全方位帮助,特借此机会向他们致以衷心感谢!

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改革开放30年后如何转变增长和发展方式、在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地位中的优化转型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型国家,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和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使我国经济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亟须深入研究探讨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经过历时两年多的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海信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阶段的大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模式的典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转型的典型,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如何取得竞争优势的典型。为此,我们调查了海信集团的历史和愿景、领导和治理结构、生产流程、资源和营销、技术研发、企业文化、企业国际化和信息化、企业上市与企业转型等方面的情况,力求尽可能真实和全方位地反映海信集团的企业全貌,为进一步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提供宝贵的“自然资源”。

本课题其实在2007年9月立项前一段时间就已经启动,一方面基于课题主持人的前期研究偏好和工作向期刊编辑转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缘于青岛市政府的学者型官员孙万松先生的积极引导和联系。在《经济研究》主办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数位后来的课题参与人员有幸访问了青岛,并且认识了海信集团研发部负责人封红雨先生和青岛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钟永光教授。经过多次的联系和协调,课题组一行得以在2008年1月前往海信集团进行实地调研。在周厚健董事长和于淑珉总裁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在实地调研期间,一方面提交了调研计划细节和企业调查表以期获得集团企业的详细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利用几天的时间分别深入访问了海信集团领导及各部门的负责人,包括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品牌管理部朱书琴副部长、资产总监郭女士、经营管理部李华部长、人力资源部李建成副部长、信息技术中心史琛副主任、科技合作部刘庆江主管等。在课题进行期间,幸逢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商务部投资事务促进局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单位筹办和成立世界创新研究院,本书主要负责人在参与相关活动中,获得大量有益信息。本书基本上依据以上这些调查和访谈的资料,以及关于海信集团研究的前期成果和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等多方面材料而写成。全书初稿完成后,海信集团方面本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一贯精神,对全书进行了审读、修改、补充和部分资料的更新,使得本书更加臻于完善。

本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的统一格式和规范要求下,由王诚、郑红亮和张永山完成课题框架设计,王诚完成课题项目论证报告和统编、修改全稿,金成武设计课题流程图和帮助编辑修改最终稿,张永山负责总体协调工作。本课题组的分工如下:课题组组长王诚,副组长郑红亮;秘书长张永山,副秘书长封红雨、孙万松、钟永光、朱书琴。各章作者是,第一章:王诚、高小珣;第二章:郑红亮、钟永光;第三章:王利娜;第四章:张永山、封红雨;第五章:俞亚丽;第六章:金成武;第七章:俞亚丽;第八章:詹小洪;第九章:王利娜;第十章:张永山;第十一章:唐寿宁;第十二章:金成武;第十三章:詹小洪;第十四章:郑红亮、黄少坚;第十五章:唐寿宁。

课题组成员体会到,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创新经济。如果说,这一本质特征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尚未明确表现出来,经济增长在整体上主要表现为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粗放型投入来作为动力,那么,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经济,其市场经济的创新本质的表现和内在要求则日益明显。没有创新,中国经济的增长将难以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也难以看到光明前景。无疑,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纵览全中国的所有企业,真正具备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前景的企业比重并不高。其原因何在?如何把中国企业从习惯于粗放型增长和无创新式扩张,转变到具备良好的创新机制、具有充分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上来?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希望本书能够为此问题的研究和最终找到答案提供一点帮助。对于书中仍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王诚

2009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