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经典古诗文800句新解
6209800000010

第10章 放逐烦恼

37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译文:(我登上幽州台)前看不到古代的贤主明君,后见不到兴国之主。感念天地的悠长无尽,自己倍感孤单,不禁悲伤地流泪。

解词: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其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解析:诗人写此诗是有感而发。他心怀报国之志,但却从军失意,故满怀激愤、感伤。在登上幽州台时,遥想古代如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贤君,再联想到爱国抱负不得施展的现实,不禁百感交集,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深感不平和痛苦,遂抑制不住地“独怆然而泪下”。全诗蕴涵着深沉凝重的意味,读来会有一唱三叹的感受。虽然全诗只有寥寥数语,但对诗人郁积于心的愤懑、孤寂之情,却能够深切充分体味。

一个胸有壮志,满怀理想的人,却怀才不遇、抱负难展,必然会为之痛苦、激愤,但这并不等于路就走到了尽头。只要不丧志、不灰心、不消沉,把痛苦、激愤之中所蕴涵着的张力调动起来,满怀信心、积极努力,就一定会在困境中逐步闯出新路,找出转机,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在阅读《登幽州台》此类感伤的作品时,所应有的感受。

37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译文:问问你心中有多少忧愁?恰恰像永远不停地流向东方的一江春水一样。

解析:李煜在历史上通常被称为李后主,他是一个亡国之主。南唐是一个小国,中主李璟即位初期,尚能承上代君主的余威,扩展国土。但后期耽于安乐,由此内外危机四伏。李煜即位后,更是一味贪欢寻乐,纵情声色,缺乏雄心大志,不思励精图治,所以苟且偷安十几年,终被宋朝所灭,被俘就擒,成为阶下囚。

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沦为阶下囚,其人生变故之大,可谓到达了极点。亡国的痛苦和伤今忆昔的哀怨,深深地折磨着他。《虞美人》一词,就是在此种心境中写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他心中积存着的、难以排解的、无尽的亡国之愁的真切写照和尽情倾泻。

但是,李煜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由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地位,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无论他怎样动人地描述,尽情地抒发他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的无尽哀怨,也不过是表现了一个亡了国的小皇帝,为失去了享乐而寄生的特权生活的失意和痛惜,以及不思振国兴业的皇族必然没落的命运。由此,从这样的词句中,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也感受不到自信和激励。

从艺术上欣赏李煜的词,体味他的词中所表现出的动人美感,甚而爱不释手,反复吟诵,陶醉其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思想感情上和他的词融为一体,在个人遭遇不幸、苦痛时,企望从中找到精神寄托,与之共鸣,则是不应有的。因为,我们和李煜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都绝不相同,观念和情感也绝不相通。在漫长的生活历程中,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而苦难。出于此种境况时,万不可如李煜一般对月长叹,借酒浇愁,一味地愁、愁、愁……而是要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勇于拼搏,敢于迎难而上。这样坚持下去,必能为自己开辟一片新天地!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7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译文:树枝上的柳絮被风吹去越来越少,天下到处都长满了芳香的绿草。

解词:柳绵:即柳花。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一样的白色绒毛,随风飘散。

解析:苏轼这首词写于暮春,此时他也处于失意之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写的是暮春之景。柳树上的柳花被风吹落,散落满地。看到此景,联系自身的处境,词人不由得有些伤春之感,但又见芳草萋萋,遍布原野,心中遂顿生疏朗之情。读了如此寓情于景的词句,领会着句中所蕴涵着的旷达豪情,必会使读者经久不忘。

“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上佳词句,流传至今,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安慰语,来开导处于痛苦之中的失恋者。

失恋了,当然痛苦。但是失恋和不幸、和绝路绝不是同义语。已经失恋了,就尽快摆脱,离远一点,站高一点,冷静观察,调整认识。情场上的失败,绝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不论是什么原因,它只仅仅表明,失恋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漩涡,它只仅仅表明一个很简单的意义——你不过一时找错了一个人。找错了人,再找就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何愁之有?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78.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宋·李重元《忆王孙》

译文:面对着茂密的青草,不由得想起远去不归的王孙,我凭依着高楼,望着楼外的柳树,暗自伤怀,杜鹃的声声啼叫,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到了黄昏,风雨吹打得梨花满地,我只得紧紧关上院门。

解词: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王孙:常指王公贵族的后代。词中指久未归来的游子。杜宇:即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的精魂所化。叫声好像“不如归去”,听来会感到十分凄哀。

解析:这是一首很典型的春愁闺怨的词。抒发了闺中少妇触景生情,思念远行不归的恋人的感伤情怀。词中的萋萋芳草,柳外高楼,杜鹃啼叫,梨花带雨等,虽然都是诗词中常见的描写,但是,由于作者以其极具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精巧浑成的构思,创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其中蕴涵着美的意境和张力,散发着强烈的美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美的享受。读这首词,首先应当从这方面多多体会。再者,对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闺中少妇的由触景生情,而所引发出的伤感、怨愁之情,也应做些分析。古代的妇女,由于被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和地位的限定和制约,其心态一般是封闭着的,其感情也是比较脆弱的。尤其是被烦恼所扰时,极易见景生情,其所生之情,多含伤感、悲愁心怀。不论什么季节,不论多么美的景物,在其眼中都是令人哀怨、凄楚的。如这首《忆王孙》,词中所描写的分明是明媚青翠而开阔的春景,而其情却凄恻而哀婉。当今天我们来欣赏此类诗词时,不可被此种情绪所影响,也生出一些无名感伤之情来,而要以爽朗、开阔的心绪去体味词中所蕴涵着的美境。

379.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宋·张耒《田家词》

译文:人的欲望和要求太多,就会带来很多烦恼,上天只满足你一个人,也十分困难。

解词:尔:你。良:很。独:一个。

解析:张耒这首诗是从下雨引出主题。春末夏初,如果下起雨来,种豆的农夫十分高兴,因为豆田得雨,必能丰收;而蚕妇则害怕下雨,因为雨来蚕就会挨冻,于生长会大大不利。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各种各样,很难一一满足。“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就是劝告人们,不要要求过多,更不要私欲膨胀。遇有满足不了个人愿望之事时,就应该理智地克制私念,要服从大局,要有“知足者常乐”的豁达胸怀。

田家词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潇潇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蚕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38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李清照《声声慢》

译文:黄昏时节,窗外风吹着梧桐树,又加上小雨飘落,点点滴滴,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解词:这次第:这情形,这光景。了得:表示愁得无法排解。

解析: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诗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一些诗词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其中,《声声慢》就是一首声震词坛的名作。北宋灭亡,南宋小朝廷南渡偏安一方后,李清照历经了国破家亡的劫难,造成了她后半生的不幸。丈夫病死,无儿无女,天涯沦落,孤苦伶仃,寡居无助。《声声慢》真实而集中地抒写出她的孤独愁苦和空虚寂寞。“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黄昏细雨的环境渲染中,用一个“愁”字,尽现出了她内心难以言说的惆怅和凄苦,缠绵哀怨,如泣如诉。正是因为词人把她的凄凉的处境和悲愁的心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朴素清新的语言再现了出来,所以千百年来,她的词作,获得了无数读者的欣赏和喜爱,成为了广泛流传的佳作名篇。

读李清照的词,只有联系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身世,才能领会、体味其中所蕴涵的意境。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可以理解她的苦,她的愁,她的脆弱,但不宜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也就是说,读李清照的词,不可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其中,生出一些无名的感伤,或者进而联系自己的一些曾经有过的感情创伤、及生活中的曲折、不幸,而同样悲苦、惆怅起来。李清照的凄凉、无助是有时代性的,而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我们,早已突破了旧时代种种局限性。为此,我们的视野,应当是很开阔的;我们的胸怀,应当是很博大的。对待前进中的波折和困难,应当以爽朗、开阔、乐观的态度去积极化解、排除。至于见花流泪,听雨忧伤,甚而自寻烦恼、无病呻吟,则是一种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情感的表现,与时代精神相悖,是不足取的。

381.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译文:想把满腹心事用弹奏瑶琴抒发出来,但知音很少,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倾听。

解词:瑶琴:镶有玉石,很精美的琴。

解析: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抗金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家喻户晓,名垂千古。可是,岳飞也是个悲剧人物。在他处于孤军作战,千难万险,但却拼尽全力,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贼巢黄龙,胜利在望的时候,昏君宋高宗和奸相秦桧一天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万般无奈,挥泪撤兵。返回临安后,就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岳飞不仅受到赵构、秦桧的压制和迫害,而且一些同僚,甚至曾一起抗金的将领,如大臣张浚、杨沂中等人,也对岳飞抗金予以阻挠,进而投靠秦桧。对此,岳飞深感痛心,并生发出曲高和寡,知音难求的感慨。为此,他的《小重山》里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以比兴的手法,含蓄地点出了难觅知音的悲怆、沉郁之情。

今日读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词句时,除了应深切体会他内心深处所积郁的幽怨悱恻之情,进一步感受到爱国将领的壮志未酬,孤立无援的遗恨外,还可以从中悟出一个生活中的不可忽略的至理,即:人不可没有知己。

人的一生,需要知己的深透理解和相知相助,需要知己的不离不弃,需要知己的关怀鼓励。所以,知己是一种力量,一个依托,一份慰藉,一片绿荫。

人最有幸的,莫过于有几个知己。知己难求,但只要真心寻觅,便会有知己。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82.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宋·方岳《别子才司令》

译文: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常常十有八九,可以与别人说的没有两三件。

解析:该句用口语式的直白,道出了人们情绪方面的常态。意为烦恼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常八九”之说,虽有些夸大,但却基本上是实情。因为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人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诸如对多变的环境不适应、学业或工作受挫,婚姻的变故,人际关系处置不当,疾病缠身等,都会导致苦恼、烦闷的产生。如果有人只一心企求快乐和平顺,而不愿接受烦恼,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将会烦恼无穷。

烦恼十分伤人,但烦恼可以抵御、化解。人一旦摆脱了烦恼的缠绕,就会快乐、就会振奋、就会轻装前行。

放逐烦恼,应寻根溯源。烦恼产生的根源,往往在于欲望的无限膨胀和虚妄的盲目追求。所以,想要摆脱烦恼,就要把产生烦恼之根拔掉。

在抵御烦恼时,需要有人相助,所以“可与人语无二三”中的“无二三”应改为“有八九”。要知道,人在心情郁闷时,需要的是向亲人或友人诉说、宣泄。这样,可以得到理解和帮助;可以感到轻快放松。万不可积郁,积郁是会成疾的。

别子才司令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38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僧人《禅宗无门关》

译文:春天百花盛开,秋有一轮明月,夏有凉爽清风吹来,冬季大雪纷飞,四季各有不同景色。如果心中没有烦事,终年过的都是愉快的好日子。

解词:无门关:是僧人为颂扬、评唱佛门教义而写的禅诗。(禅诗:以形象思维的形式,阐述佛教教义的诗。)闲事:闲杂、烦恼的事。

解析:慧开是一个僧人,他所写的这首禅诗是阐扬佛门的“安静而止息杂虑”,“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轻安”的修行之法,以修得禅心,即清静寂定的心境。佛教的这种认知,有一定积极的借鉴意义。正如诗中所述,春夏秋冬各有美好的景色,但也有阴雨、风雪等可使人产生不适、不快,或烦恼的感觉。遇到此种情况时,就应“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对此,可以理解为,在生活中要放逐烦恼,追寻快乐。

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不仅有利于健康,且能提高工作效率。可是,生活是复杂的,苦恼、忧烦等不良情绪,也常常向我们袭来。这种生活体验,几乎是每个人都熟悉的。

38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译文:一路行来,见到的是枯萎了的树藤、老树和黄昏中的乌鸦,小桥下面有潺潺流水,桥边住着几户人家。在古道上,行路人迎着西风,骑着一匹瘦弱的马在慢慢地走着。此时太阳已然向西落去,满心忧伤的游子流落在天涯之处。

解词:昏鸦:黄昏时的乌鸦。乌鸦色黑,黄昏时天色昏暗,人们更看不清乌鸦的样子。断肠人:指漂泊天涯,落魄忧伤的游子。

解析:这是一直流传极广,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曲。作者把秋季的黄昏时节,几个独具特色的景色,有机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如电影一般的萧瑟苍凉的画面和意境,烘托着一个漂泊流浪、失意彷徨、忧郁愁苦的游子漫无目的地游走的形象。因为作者的描写出神入化,所以读此散曲,常常会使读者倍感真切,且有身临其境、自然融入的感觉。由于艺术手法如此高超,此散曲被后人誉为“百中无一”、“秋思之祖”。

古代的文人墨客写文、写诗,常常善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怀。尤其是怀才不遇,官场失意者,会更多地采用此法以排解胸中长期郁积的忧愤、孤苦。有些著名的诗词大家,由于文学修养极强,才艺出众,手法独到,故所写的诗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许多爱好者,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因此,其作品中所蕴涵着的哀怨、低沉情调,就会不由自主、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读者,使之同样感伤起来。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也不足为怪。但是,我们毕竟是新时代的人,和古人在思想感情上应有所不同。不同的焦点在于,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遭遇何种挫折,处境如何不顺,痛苦多么深重,情绪和心态的基调都应当是积极、昂扬、乐观、向上、奋进的,而且应当坚信,只要不懈地探索、努力,前进的路是必然会找到的,命运是能够由自己所掌控的。为此,在读到如《天净沙》这样的优秀作品时,在充分领略其中强烈的美感和艺术魅力,理解作者的忧郁、彷徨的心境的同时,要防止受其感染,无端、莫名地生出一些忧伤的感慨;或者在自己情绪欠佳时,欲从中寻找情感上的寄托和共鸣。

385.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元·关汉卿

译文:船行到江心,才发现有漏洞,再忙着去补,已经晚了,所生的烦恼去埋怨谁呢?为此,做事情要思前想后,以免后悔。

解析:此曲通俗易懂,与口语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引人深思。作者是针对剧中的一个风尘女子宋引璋,因做事不思前想后,考虑周全,被坏人所骗,所吸取的教训而言,但对为人处世却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人在决定做某件事(尤其是大事)之前,必须缜密考虑,对有关的各种情况,作周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思路要清晰、明确,不被假象所迷惑。在实行过程中,如遇周折,定要及时排除烦恼,冷静处置。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把事情顺利办好。经过如此的磨炼,人就必将逐渐地走向成熟。

386.胸中芥蒂未去尽,须信坦道多荆榛。——明·于谦《冯公山令岭》

译文:积在心中的郁闷、不快没有全部消除,就是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也会多有各种障碍。

解词:芥蒂:阻塞的东西。可比喻心中存有的烦恼不快。荆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和杂草。比喻道路上的种种障碍。

解析:此诗句切中要害地指出消极情绪的危害,从而告诫人们努力排除心中所积存的各种烦恼,胸怀宽大、性格开朗,在平坦大道上阔步前进。

数百年前的诗人所言,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常常遇到各种烦恼。如果烦恼、苦闷长存于心,一则会失去快乐和轻松,再者会磨损意志,失去生活的信心。正如诗中所言“须信坦道多荆榛”,在前进的路上,常常会遇到阻碍和不顺。如果此种低沉的精神状态不变,又会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果则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由此可见,烦恼长存,是生存的大敌,必须根除。

根除烦恼首先要控制私欲的膨胀和增强走出困境的自信心;其次要学会在观察问题时,根据现实状况,善于适当变换思路和视角;再就是要主动听取他人的善言等。

387.试马春城晚更凉,百年空剩鬓丝长。西山不改青苍色,却为人间送夕阳。——清·张际亮

译文:在春寒料峭的傍晚,骑着马走着,感到了阵阵凉意,度过了大半生只剩下双鬓白发。西山从来不会改变郁郁葱葱的青苍颜色,而却为人间送走了一个个傍晚时光。

解词: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包括妙峰山、香山、玉泉山、翠微山等。

解析:这首诗写了作者路过西山一带的所见所感。由于他处于仕途不顺,报国无门的境遇中,故触景生情,在诗中抒发了积郁在胸的苦闷、悲凉气氛。“西山不改青苍色,却为人间送夕阳。”作者由看到了西山的常青,又见夕阳西下,两相对照,遂生深深的伤感之情:青山不老,郁郁葱葱,而人却白发苍苍,已临暮年,蹉跎岁月,难以追回。

诗人的低沉、伤感之情,就他所处的时代和境遇,是可以理解的。而读此诗时,却应是另一种心境,即应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命。从年轻到年老,这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经历。人到了晚年,就意味着有生之年已屈指可数,这将是无可更改的现实。正是因为如此,每一个老者,都应更加珍惜无比宝贵的时间,振奋精神,老有所为,一生进取,一生充实,一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