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西路军:天山风云
6204000000008

第8章 1、“前方在作战在流血,你们要加倍学习!”

当春季最后一股源自甜滋滋的沙枣的花香渐淡渐远时,新兵营和迪化城一同走进了万物茂盛的夏季。

陈云一方面通过苏联驻新疆领事馆的电台,发电报经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再转党中央请示;一方面考虑到新疆与陕北路途遥远,左支队将士短期内无法回陕北根据地,可以利用新疆统一战线的环境培养人才。他向大家宣布:“在中央没有新的指示前,新兵营全体指战员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要使新兵营成为一所培养红军人才的学校!”根据大多数指战员是农民出身,当红军后才认识几个字的实际情况,他决定先集中半年时间,突击学习文化知识。

黄昏夕照,陈云在暖风吹拂的院中散步。他走近正在站岗的肖显清,和蔼地问:“你们学习有什么困难?你们打仗打惯了,能不能坐下来学习?”

“能,能坐下来,就是没打仗痛快!”肖显清红了脸,低下头说。

陈云莞尔一笑,感喟颇深地说:“既要能打仗,也要能坐下来学文化,这可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打仗!”

新兵营有人不习惯学习生活,不愿意穿戴敌人的军装,坚决要求打回河西为牺牲的战友讨还血债,与延安的同志会合,挺进抗日前方。支队长杨秀坤打仗是好样的,学习文化与同级干部相比落后了。有个干部开玩笑地对他说:“打仗我们听你的,学习文化你得听我们的了!”由于撤销了去苏联学习的计划,他对个别人不满,再加上这么个玩笑,一气之下用手枪自杀,经抢救两个月后才出医院。李特的警卫员用驳克枪自杀,中弹七发,没有抢救过来。

陈云在大会上动员说:“文化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没有文化就像盲人。我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是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现在在这儿学习文化知识,也是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内容不同,目标一致。希望大家要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样,向文化进军!”

各大队按每个人识字多少编成文化学习班。识字不足一千字的,编入语文初级班;识字一千字以上的,编入语文高级班。数学不分高低班,统一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开始学。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教初级班,基本达到中学文化程度的教高级班。西路军机关干部中有人是学生参加红军,其中几位墨水喝得较多。例如搞无线电的王子刚、刘寅,不但中文程度高,还懂英文,这些同志就成了“教授”。后来,党中央还从延安派来了文化教员。

教材从哪里来?陈云设法筹措经费购买了一批中小学课本。数学课本很实用,语文课本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一类内容,不大适合。陈云就自己动手,选了党的声明、决议等,油印后发给大家,作为学语文学政治的合用教材。各班在较大的宿舍挂上黑板就是教室,每人做个小马扎,自己的膝盖就是课桌。

教员就像教小孩子一样从头教起。起初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慢慢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墙壁上、树干上、操场上、寝室里、厕所里,到处都贴满了识字牌。放机枪的地方写着“机枪”,竖步枪的地方写着“步枪”;墙上写上“坦克”两个字,旁边就画个坦克。每天从起床到睡觉,营房里一片念字的声音。

学员也是好样的,意志的锋芒像一把刀子。每天的作业,几乎人人超额完成。笔墨缺,纸张少,就用树枝蘸锅灰水在石板上练写字,用树枝在细沙地上演算术。不少人睡觉时,把笔记本放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陈云又提出,除了语文算术这两门主课外,还要学一些历史、地理、自然常识。他组织兼职教员上了不少这方面的课。许多指战员第一次知道了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知道了新疆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居住着14个民族,有400万人口,有丰富的宝藏和特产。和田的玉,阿尔泰的黄金,还有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伊宁的苹果,库车的杏,阿克苏的薄皮核桃等。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云利用政治课时间,给大家作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他再三对指战员讲:“前方的同志在作战在流血,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和条件,加倍学习才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来好上前线,多打胜仗!”

陈云与盛世才交涉,给新兵营增配了武器。原来每星期用两个早晨自习文化,改为天天出早操一至两个小时。拂晓,新兵营响起了嘹亮的起床号。指战员们一跃而起,扎腰带,打绑腿,集合到大操场,精神抖擞地练射击、刺杀、格斗和其他战术动作。

新兵营还开展体育和娱乐活动。大家修了排球场。每逢星期天,各队之间赛上一两场。偶尔也打篮球,但指战员不懂运球技术和比赛规则,也像打排球那样双手将球往上抛,还将球抱在怀里,互相争夺得直打滚。大家学唱抗战歌曲,开大会时,放电影前,各队之间忘不了拉拉歌,赛一赛。歌声豪迈,此伏彼起。

电影,是当时稀罕玩意儿。迪化市只有苏联领事馆有部电影机。陈云想叫大伙开开眼,就去借来演电影。指战员们闻讯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第一场电影的名字叫《恰巴耶夫》。大家瞪着眼睛,惊奇地观看着。由于是俄语片,听不懂,只能揣测意思。从苏联来的冯铉懂俄语,就在电影机旁给大家翻译主要意思。开头几次,由苏联领事馆派人来放电影。陈云指示,要派人学放电影。搞无线电机务的贾善去苏联领事馆学习,他也许是红军历史上第一个电影放映员。从那以后,大伙差不多每个月都能愉快地看上一两次电影。

体育和文娱活动,使新兵营紧张的文化学习,充满了热情,增添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