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卫之战
6199500000007

第7章 德军大部队进入集结地域

希特勒做好了攻打苏联的准备,精心制订了“巴巴罗萨”计划。在“巴巴罗萨”开始之前的最后几个难熬的日子里,希特勒的失眠老病又开始复发了。

随着对苏战争的一天天临近,希特勒每天和约德尔、哈尔德、布劳希奇,还有希姆莱、莱伊、赫维尔、里宾特洛甫等人讨论对苏作战问题,常常要熬到凌晨三四点钟。

希特勒非常忧虑,国外的报纸纷纷报道说,德国不久将进攻苏联。苏联驻德国大使杰卡诺索夫通知德国外交部,要求会见国务秘书。希特勒想,难道苏联觉察到了什么?杰卡诺索夫将向我们提出什么重要的东西?1941年6月19日傍晚,希特勒先明确了各人的责任。他宣布:

希姆莱全权负责解决两个对立的政治实体之间斗争所产生的“特殊问题”,希姆莱的行动由自己负责,不受军队约束。

戈林负责征发苏联全部资源以供德国工业之用。罗森堡主要制订在军事行动结束后苏联的国家体制的问题。至于军事行动计划仍按照原来的计划执行。

随后,希特勒特别指出:

必须让大家明白,让从将军到士兵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对苏战争不是一次骑士式的战争,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它将是意识形态对立和种族对立的战争。因此,我们要用空前残酷的手段进行这场战争!

说到最后一句时,希特勒将手一挥,然后向前紧走了几步,继续说道:

我们所要打破、根除、消灭的那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半空中的东西,这种意识形态是有具体的人代表的,他们叫做政委、政治指导员、党组织书记、政治部的军官、教导员等。总之,不管他们叫什么,必须从肉体上加以消灭,通通消灭,全部消灭。

希特勒在发布了自己最得意的指示后,开始口授他的“巴巴罗萨”公告——告东方前线部队书。

就在这时,里宾特洛甫打来电话说,杰卡诺索夫在下午18时拜见了国务秘书,讨论的只是一些日常事务。希特勒如释重负,心绪稍稍安定下来,他指示将公告秘密印发给部队。

在满满4页的公告中,希特勒在详尽地解释德国的所谓“爱好和平”的外交政策后,对苏联政府肆意诬蔑,恶意中伤,希特勒声称:德国人民从未对苏联居民心怀恶意,但是20年来莫斯科的犹太布尔什维克统治者不仅要使德国而且要使整个欧洲燃起战火,克里姆林宫企图用颠覆的手段使欧洲的其他部分信仰共产主义。因此希特勒号召德国的士兵们,为了德国的未来而战斗。

6月21日夜幕降临之后,几十万德军悄悄前进,开到离边境大约1公里处,进入最后的集结地域,突击队埋伏在距离桥梁、岗楼和铁丝网障碍物等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为防止发生意外,德军实施了严格的噪音和灯火管制。

战争一触即发,莫斯科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3月份以来,德军将进攻苏联的消息越来越多。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德国人纷纷告诫苏联政府,德军将在6月对苏发动进攻,斯大林想,这是挑拨,是西方人的离间计。

但是,令斯大林不安的是,超级红色间谍佐尔格也发来了相同的情报。红军情报总局局长戈利科夫报告:至1941年5月初,德国国防军的军力将达到800万人,坦克1.2万辆,火炮5.2万门,飞机2万架,并且已大部集结在东部。

斯大林焦虑不安,对德国将进攻苏联半信半疑。因为他在收到战争威胁近在眼前的大量报告的同时,也收到大量关于战争不会发生的报告。

如德国人民不愿意打仗、德军中有一些士兵不愿打仗,德国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对苏战争的势力,因为许多德国人认为,对苏战争将使德军刚刚赢得的胜利丧失殆尽。尽管这些情报并不是主要的一面,但是这些情报符合斯大林的意愿,因此对斯大林更有影响。

斯大林还记得在年初的时候自己曾致信希特勒,询问德军在波兰集结的情况。希特勒在给自己的回信中就明确指出:

这些情报是可靠的,在波兰确实集结着大量的兵团,但是那不是针对苏联的,是为了躲避英国的轰炸,希特勒将严格遵守签订的条约,并以自己的人格做担保。

不过,斯大林还是有点犹疑,他找来莫洛托夫等人,商议对策。莫洛托夫献策:可以试探一下德国。斯大林决定发表一份声明,直言不讳地指责德国没有遵守条约。6月14日,塔斯社发表声明,呼吁德国同苏联就双边关系重开谈判。塔斯社的声明称,英国等国的报刊到处散播谣言,说“苏德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这些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是反苏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传伎俩,他们希望战争进一步扩大和加剧。

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企图撕毁条约并准备进攻苏联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斯大林希望德国能借此发布澄清声明,解除苏联的疑虑,并与苏联谈判。

斯大林认为,如果希特勒同意进行谈判,那就可以把谈判拖延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这样一来,德军在1941年进攻苏联就不可能了。因为德军不可能在夏末,更不可能在秋天进攻苏联,那样苏联就可以争取到7至10个月宝贵的时间。

但是,结果却与他们的想法相反:柏林根本不理会塔斯社的声明。对于苏联就德军飞机侵犯苏联国界一事发出的照会也未作出反应。

莫洛托夫约见德国驻苏联大使,要求他就此作出说明。与此同时,苏联驻德国大使也设法求见里宾特洛甫,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

柏林主意已定,现在已经不是摆外交姿态的时候了,今后将是用战争说话了。德军张开了大网,从北冰洋到黑海已经布满了德军,苏德战争的大门已经无法紧闭了。

然而,斯大林依然迷溺于用外交途径来避免冲突,没有下决心尽快让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战争迫在眉睫,尽管苏联政府和军队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来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还远远没有做好同希特勒进行决战的准备。

主管军事工作的铁木辛哥、朱可夫等人见战争威胁一天天地临近,而苏联的备战工作仍在不紧不慢地进行,心急如焚。1941年5月,也就是战争爆发前一个月,他们心急如焚地向斯大林报告。

朱可夫说:“从红军奇缺的许多武器和技术兵器来看,工业执行供应计划的情况根本不能令人满意。关于这一点,铁木辛哥将向你作详细汇报。”

铁木辛哥说:除了弹药生产计划未能完成预定任务外,拖拉机、防空和反坦克兵器、通信器材,特别是坦克、飞机的生产也无法满足新建和扩充部队的需要。至1941年3月,部队尚缺1.25万辆中型和重型坦克、4万余台拖拉机、约3万辆汽车。也就是说,新组建的坦克兵团和机械化兵团只能得到30%的保障。即使是高速生产,也需要三四年才能完全配齐技术兵器。

铁路、公路的建设也远远满足不了战时的需要,西部边境的许多桥梁承受不住中型坦克和火炮的重量,乡间道路需要彻底翻修,各边境铁路区段很难适应卸载大量部队的要求,铁道兵和建筑部门也不可能在1941年内完成临战准备。

现代化通信器材不够,通信器材的动员储备品和应急储备严重不足。西部边境军区拥有的电台只有标准数的27%,基辅军区仅有30%,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最好,但也仅有52%。其他无线和有线通信器材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统帅部、总参谋部、各方面军的通信枢纽部将主要依靠邮电人民委员部的通信设施,而邮电人民委员会根本就没有做好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准备。与此同时,供战略战役机关使用的地下电缆网更是空白。而苏联最高领导人1941年2月接到各军区十分忧虑的报告时,也没有将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列入解决的日程。

“机场的建设直至1941年3月2日才作出保证建造和改建飞机场的决定,要求修建新机场190个,而且只能在春播结束后调用劳动力。”

斯大林脸色铁青,他说:“你们的担忧我都能理解,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战争不会像你们担忧的那样马上就来临,我们还有时间。因此,无须采取特殊政策,免得引起德国人的警觉。”

不过,斯大林对苏军的战斗力情况表现出格外的关心,他提醒铁木辛哥,应多到部队去,多了解一些部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军队改编后的情况。

铁木辛哥在一年内,视察了莫斯科军区、西部军区和基辅军区,观摩训练和演习。铁木辛哥在视察中发现,鉴于部队缺编严重,苏军赶在战争开始前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改组,以提高战斗力,这一决定是符合苏军的现实要求的。但是,由于战争已迫在眉睫,大规模改组也带来了大量问题,部队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下降。

6月16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根据对边境各军区坦克部队的检查情况发出密电指出:

对战士和指挥员的训练同机械化部队战备的主要任务脱节,训练目的不明确;人力准备处于低水平;机械化兵团内部各兵种的协同动作规定得少而差;摩托化部队当做步兵部队来训练,没有考虑到它们在战斗使用中的作用和性质;无线电兵的培养工作至今仍处于低水平;炮兵部队尚未掌握从开阔阵地直接瞄准的技巧,这门课根本就没有上过;夜间作业当做例外进行,而且许多部队,根本就没进行过夜间训练和提出过密电要求,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1940年年底,联共(布)中央发布了“关于改编红军空军的决定”,要求组建100多个用新式飞机装备的作战兵团,结果至1941年5月底,只来得及组建19个齐装满员的团,其他军兵种的情况也相类似。

战争进行不到一个月,苏联统帅部就不得不对军队编制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航空兵师由4至6个团缩编为2个团,每团编制飞机由61架减为22至32架,步兵新编制比原编制人员减少了25%,火炮减少52%。机械军七八月间全部撤销。

干部短缺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肃反扩大化使国家和军队的战争准备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大量干部,特别是优秀高级干部遭清洗,加上部队的大规模改编,使苏军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具有一定军事理论素养和一定实战经验的军官去指挥这支庞大的军队。

至战争前夕,军队的指挥干部没有配齐,陆军中缺6.69万名,占整个陆军指挥干部的16%;而在西部边境军区,缺额更大;空军中飞行技术人员缺32.3%;在海军中,指挥员缺编22.4%。

指挥员严重缺编致使一些指挥员连提数级,一些营长晋升为师长,甚至军长,而一些排长则一跃而为团长。仅1941年3月7日和8日两天,就新任命了4个集团军司令、42个军长、117个师长。对于他们来说,到苏德战争爆发,只剩下3个多月的时间用于熟悉自己的职责了。

预备役军官的征集和各种训练班虽然使干部不足的状况得到局部改善。但是,由于战争逼近,时间缩短,加上军队的大规模改编改组,很难从整体上达到预期效果。

虽然在战前解放或重新启用了一大批被清洗的干部,但指挥人员仍主要靠初级军事院校和短训班应届毕业生,以及征召预备役人员加以补充。

即使这样,至战争前夕,军队的指挥干部也没能完全配齐,而且全军有75%的指挥员任职才不过几个月。

军队的集中、展开和通讯指挥系统的建立也是以应付1942年战争为标准的,军队没有做好防突袭的准备。

首先,军队的集中与展开直至1941年2月才开始,而且1941年2月通过的这份军队动员计划,还需要各军区继续修改。

3月底至4月初,同意征召80万预备队做补充部队,而征集工作要求在5至10月才进行。而从征集到分派到各军区,并达到实战要求恐怕要到1942年。

4月,步兵部队实行战时编制,实际执行的结果是没有一个师在战争爆发时达到战时编制要求。至6月初,要求军区司令部完成掩护国境线计划的制订并呈报国防人民委员部审批,其结果是计划尚在国防人民委员的办公桌里,战争就已爆发了。

因此,直至战争爆发,苏联也没研究建立战时战略领导体制,没有预先建立战时统揽国家一切权力的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

长期的战争准备不是一时可以弥补的,但是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地域广阔、有着强大实力的国家来说,只要临战准备做得好,仍然能够在战争初期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固执的斯大林对日益迫近的战争依然视而不见,而他周围的人因为恐惧又不敢将自己的忧虑如实向他阐明。

朱可夫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检讨说:“当战争日益临近时,我们这些军人看来没有尽一切力量说服斯大林相信苏德战争不可避免地要在最近爆发,向他证明必须将作战和动员计划规定的紧急措施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