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卫之战
6199500000014

第14章 莫斯科红场阅兵大典

莫斯科已成为最靠近前线的城市了。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

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

在1941年10月的艰难日子里,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了“告全军书”,其中写道:

同志们!在我国面临严重危险的时刻,每个军人的生命应该属于祖国。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堵住法西斯匪帮去莫斯科的道路……

在当时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却,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危急情况和莫斯科军民高涨的士气。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新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德军的进攻。

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首都人民要不惜一切代价,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

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人民在德军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

在莫斯科最危急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表现出了一种“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在哪里进攻,我们就在哪里歼灭他们!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的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使前线的指战员深深地感受到,全城的人都在保卫首都,全国都在保卫首都,这给了他们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的巨大鼓舞。朱可夫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此深有感触地说:

当我们谈到莫斯科保卫战的英勇战绩时,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军队英雄的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战绩。

在西方面军以及在而后各次战役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完全是首都及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国、全体苏联人民对军队和首都保卫者进行有效支援的结果。

本来希特勒认为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他的装甲铁蹄稍向前驱,克里姆林宫就会握于己手,斯大林就会向他低头。但是,随着苏军越来越强的抵抗和天气的变冷,慢慢地在希特勒的心头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快他就意识到“斯大林是他真正的对手”。

1812年,拿破仑统帅着浩浩荡荡的法兰西大军横扫欧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却大败而归。据说,那是上帝拯救了苏联,因为就在拿破仑胜利在望时,严寒突然降临。

历史总会出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1941年10月1日,莫斯科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6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就飘飘扬扬地下起了第一场冬雪。

越来越坏的天气使德军的“台风”计划开始时的那种神速,就好像突然踩了紧急刹车般一下子停了下来。

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德军不得不听任烂泥的摆布。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乘车行进的大军不得不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

然而,在大雪中的德军真可说是“雪上加霜”。

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温一下子就降至零度以下,而且还正在迅速下降。

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降至零下40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了。但是,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无情地摧残着那些不得不驱车作战的士兵。

冬天,使德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后勤供应不足,缺乏防寒设施。许多士兵穿着单薄的夏衣,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不少人严重冻伤。数以千计的德军士兵被冻成残废,许多人染上了使人寒战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

寒冷的天气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成了黏糊状,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行。

抱怨、沮丧情绪开始在德军中漫延,许多人开始谈起1812年拿破仑的失败和俄国在塔鲁季诺的纪念碑。然而,冬天的来临,却使希特勒越加催促着法西斯德军向莫斯科发起新的更加猛烈的攻击。他要抓紧时间摧毁莫斯科!

严寒也同样给苏联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在寒冷彻骨的天气里挖防坦克壕、设置障碍物等。

但是,在严寒中长大的红军将士是在本土作战,供给和适应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都披着枪套,以防止冻坏;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非常灵活;士兵穿得暖暖的,足以御寒……

但斯大林不仅要使自己的将士们穿得暖和,而且还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饱满,为了排除自开战以来的晦暗气氛,他决定在德军的炮火声中举行传统的红场十月革命阅兵式。

1941年11月1日,一辆黑色小轿车,把正在前线鏖战的朱可夫送进克里姆林宫。

汽车在一处台阶前停下,朱可夫走下车,疾步登上台阶。台阶上的两扇雕花大门同时打开。他进门后,沿着一条比较狭窄、但光线充足的走廊走了一段,然后从一条很普通的窄窄的楼梯登上二楼。

二楼的走廊宽敞多了,铺着红色的长条地毯,走过10多米,朱可夫来到一扇高大的深棕色大门前。

这条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现在确实依然照旧。他习惯地正了正军帽,扯了扯军上衣的下缀,准备进去见斯大林。斯大林只是通知他来克里姆林宫开会,内容并没有讲,但他认定情况肯定很重要,于是接到通知后就风风火火、马不停蹄地赶紧从前线回来。

朱可夫跨进门,他看到在一张铺着绿呢长桌的两边几乎坐着所有的政治局委员和国防委员会成员。斯大林坐在长桌一端。朱可夫与众人打过招呼后,在斯大林示意下坐在长桌的左侧一边。

斯大林缓缓站起身来,从桌子一侧慢慢走到朱可夫身后,然后说道:“朱可夫同志,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有一个打算,今年的十月革命节,除了要召开庆祝大会外,还要在红场举行阅兵式。我们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作为直接负责保卫首都的方面军司令员你的意见,你认为如何?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搞阅兵式吗?”

斯大林的话音一落,长桌两旁所有的目光都以探寻的神色注视着未可夫的脸。朱可夫清楚地知道,他的回答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事关重大。

在德军眼皮底下搞阅兵式,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斯大林也就不会请他来商量。可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不仅隆重地庆祝节日,还搞阅兵式,这不仅能充分显示出对法西斯的蔑视,对本国军民的鼓舞,而且还能给全世界一切同情和支持者们一种莫大的宽慰。说到底,它甚至比在前线消灭法西斯几个集团军所引起的震动和反响还要大。

一想到这里,朱可夫便很坚定地说:“这个想法我认为是可行的。据我们的观察分析,德军正在全线构筑防御阵地,各条战线上的进攻基本都已停止。这说明德军在最近几天内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在前一段作战的严重损耗,加之不利于机械化兵团行动的恶劣天气,补给不足等,都不允许他们马上发动新的地面进攻。但是,危险是有的,这就是德军的空袭。”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看到众人或是朝着朱可夫点头,或是相互对视着点头。

“你有什么建议吗?”斯大林不慌不忙地问道。

“我建议加强对空防御,增大高射炮的密度,同时,把友邻方面军的战斗机调一些到莫斯科附近待命。这样构成空中和地面双重打击力量。”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并作了一些具体的补充。

“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斯大林最后坚定地说,“就是说,阅兵式一定要搞,而且还要通过无线电向全国实况转播。”

11月6日上午,先是在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大厅举行了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斯大林作了演说:

同志们!今天是在严重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而我们的国家,我们举国上下,却已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堡垒,同我们陆海军一起,共同粉碎德国侵略者……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慷慨激昂的演说,回荡在莫斯科红场的上空,通过电波又传到前线的战壕、传到掩蔽所、传遍了苏联各地,使正处于法西斯铁蹄蹂躏之下的人民群众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使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从中看到了希望。

11月7日中午,灰色云层压得很低很低,纷纷扬扬的雪片无声地飘落下来,落在圣母天主教堂巨大的圆顶上,落在克里姆林宫围墙外的红场上,落在红场上排成方队肃立的红军将士的身上。

塔楼上的大钟,敲了8下,斯大林等人健步登上列宁墓,这时没有掌声和欢呼声,整个红场一片寂静,甚至都能听得见雪片“沙沙”的落地声。

阅兵式开始了。最先走过列宁墓接受检阅的是身穿呢大衣、头戴皮军帽的军校学员方队,接着是穿着白色带帽雪地伪装服的摩托化步兵分队,穿着深蓝色呢大衣的水兵方队。最后是坦克编队隆隆驶过红场,那马达的轰鸣和履带转动所产生的巨响,震撼着红场,震撼着大地,也震撼着每一个人。斯大林默默地伫立着,目送着从列宁墓前列队走过的队伍,他们大多数就这样带着人民的期望,直接从红场开赴正在鏖战的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