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155

第155章 “一抔土”代称坟墓

“初唐四杰”在历史上颇有名声,骆宾王就是初唐四杰之一。他是唐朝文学家,义乌(今浙江义乌)人。高宗时历任武功、长安主簿,后来因故下狱。释放后出任临海丞。唐武则天摄政期间,唐朝大将军徐敬业与骆宾王等人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著名的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看后大加赞赏,认为遗漏如此人才乃宰相之过。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

在这篇《讨武□(zhào)檄》上载:“一抔(póu)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里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是说,先帝的坟墓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道被贬到哪里去了?文中“一抔之土”即为坟墓之意。

那么,为什么古人用“一抔土”代称坟墓呢?

抔,原意是用双手捧物。如《广韵·平声·侯韵》:“抔,手掬物也。”《礼记·礼运》:“污尊而抔饮。”谓掘地为坑当酒尊,以手捧酒而饮。

抔,为手捧的物。后来又作为量词,用来计算双手捧取物品的单位,相当于捧、把、握。

“一抔土”一词源自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汉高祖陵墓。一抔即一捧,这是说的是盗墓。

据载,汉朝杰出人士张释之,由于家中资产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但十年内都没有升迁,默默无闻,后来想辞官回家乡。后来,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汉文帝召见他,一番恳谈,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为公车令、中郎将、廷尉。

廷尉的“廷”是公正、公平的意思。《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廷尉,秦官。”颜师古注:“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廷尉官名,秦朝开始设置。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汉武帝时复称廷尉。掌刑狱,为九卿之一。

张释之,西汉初法律专家,字季,曾要求文帝严格按照法律处刑,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而廷尉为“天下之平也”,在用刑上不能随意判刑。当事人称赞他:“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这段历史是,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之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后,文帝摘下帽子去赔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大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和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还记载了另一件事:“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此段大意是: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后,向皇帝报告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了,责怪张释之,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

张廷尉办案公平,有几次惹得皇上大发脾气,但他仍然依法办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了另外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张释之接着说:“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这是说: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抔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原来,张释之所说“取长陵一抔土”是避讳之词,意思是挖开汉高祖的陵墓,即盗墓之意。张释之认为,盗取高祖的陵墓才是罪该灭族。

后来,“一抔土”就被作为坟墓的代称了。《初刻拍案惊奇》:“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明朝梅之涣《题李白墓》:“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等。

抛开本文的“一抔土”而言,历史需要张释之这样不受上下左右干扰,严格按照法律量刑的官员,这样冤案、错案就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