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先秦散文研究
61976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我长期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除本科教学工作以外,多年来还为研究生开设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这一课程,后来又为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作了《先秦散文研究》的视频教学,并录制了课件。

当2006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决定编撰一套适用于网络教学的教材时,我就承担了其中的《先秦散文研究》一书的编写,原定于2007年出版,可后来由于原本的工作任务太重,加之诸事缠身,未能如期完成,一直拖到今年,为此深感抱歉。

网络教育目前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它有其显著的优势,但也有许多方面,包括教材的编写,也都需要有一些新的特点,也需要有一些新的探索。

首先,在与网络学员通过电话、网络以及其他途径的交流中,一方面为这些现代化的交流手段给他们学习提供了新的方便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而深感缺憾。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和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获取信息、得到启迪的机会,能否在教材中对此做一些弥补,给他们的学习以更多的方便,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在指导学员的论文和主持论文答辩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网络虽然给学员们获得资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涉及对有些资料和问题的思考、理解和消化,网络给学员们带来方便应该说还是有限的。在学员的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中,对有些资料缺乏理解,运用失当,乃至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常识缺乏了解的现象也都较为普遍,因而也给论文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既是网络的局限,也是网络学员们面临的一个切切实实的困难。

再次,古代文学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比如说在阅读理解方面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在“先秦散文研究”这门课程中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先秦散文除了文字方面的难度以外,它还具有文、史、哲不分的特点,要学好这门课程还需要有一定的史学、哲学和思想史知识作为支撑。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显然靠电话、简短的电子邮件都是无法解决的。要在网上寻找能把这些问题、包括字词句都讲得比较具体、比较细致,比较深入的东西也几乎是无法办到的。这是学员在学习中面临的又一困难,如不加以解决,必然也会影响到学员们的学习,影响到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就古代文学的学习来说,其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作品的阅读和领会,因为这是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其他都只会是空中来,空中去,绝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比如,你如果真正深入地、仔细地、用心地阅读了《左传》,或者退一步说,你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认真地阅读了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的名篇,你才会真正理解《左传》的价值,你才会为她表现出的一个个绝妙之处会心一笑,你才会不由自主地为之拍案叫绝,你才会真正感受到她的魅力,你也才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到她的世界里去漫游,你因此也才会有可能看到这个世界里琳琅满目的珍宝,你才可能会明白人们为什么会把她称为“瑰宝”,会把她叫做“珍贵的文化遗产”。你也才会孜孜不倦地到这个世界里去淘宝,并把她转化为自己的学识储存,进而再把她转化成待人接物、工作处事的才能,从中获得那些终生受用不尽的东西。一口气说了以上这么多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阅读作品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最需要耐心、最需要时间、最需要潜心静气方能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时下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的漫延,阅读成了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而这个极其重要的学习环节,对于网络学员来说,比接受其他普通教育方式的学员来说,存在着更大的困难。

有鉴于此,我就期望这部教材在这方面能给大家或多或少的帮助,着力使这部教材在编写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为便于对那些按教学要求应该掌握而又缺乏资料的问题,适当增加了资料的引用,扩大了信息量。

2.对相关问题尽量减少一些纯粹概括的空谈,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一些更具体、更细致的阐释和说明,以方便大家的理解和接受。

3.突出重点,强化重点。在“先秦散文研究”这门课程中,可以说,重点本来就是明确的,比如在历史散文中,《左传》和《战国策》是毫无争议的重点,一般的文学史和教材也都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部教材里,对于《左传》和《战国策》则给予了更进一步的突出和强化,对涉及这两部书的相关问题,在分析、论述和说明上都更具体、更细致、更充分。与别的教材相比较,或与其他部分的篇幅相比,比例都有了显著的增加。

4.为帮助和引导学员去阅读作品,掌握学习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这部教材专门增加了“名篇导读”。对于在教学计划中要求精讲精读的作品,提供了比较具体、比较细致的全方位的文字分析,以期帮助大家去理解作品,并借此提供一些分析问题、论述问题的方法上的借鉴。其中对作品的内容分析和艺术鉴赏也希望能引起和培养大家阅读作品的兴趣,更主动地去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在此书编著的过程中,滕春红、庞飞也承担了部分工作。

最后,也想借此机会,对西北大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此书的编写和出版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对西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同志所给予的更具体的关心、帮助、支持和照顾表示诚挚的谢意。

吕培成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