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042

第42章 代汉自立用心良苦

王莽代汉称帝,似乎并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行为规范,所以就给他找了个传说当借口,来说明他为何篡位的原因。这个故事跟建立西汉王朝的刘邦有关,相传,刘邦斩白蛇时,蛇曾告诉刘邦,说他将贵为天子,广有四海,但它决心跟他捣乱,“你斩我头我闹你头,斩我尾我闹你尾。”刘邦毅然将它拦腰斩断。结果,大汉帝国的江山在中间出了乱子:在两汉之间,横插进一个为时17年的新朝。传说这个短命王朝的缔造者王莽,便是那条蛇转世。不过这样一来,既证明了刘邦称帝的合理,也找到了王莽乱汉的理由,而且还借机说明了王莽是白帝之子。真是左右逢源!

王莽能篡权,一方面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皇太后王政君帮了大忙,还有就是日暮西山的西汉王朝也到了气数已尽的时候。

王莽的一生,可以分为代汉自立前后两个阶段。代汉自立前,王莽也算是费了一番苦功,方才从王氏集团里一个小喽啰的身份,混到了后来的大司马,之后才能篡权夺位。王氏集团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宣帝时期的王政君入宫。这个后来为患西汉朝政30余年的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在初进宫时,并不是一个受宠的嫔妃,她被选入宫的目的,竟然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于是这个王政君在受“幸”怀上后来的汉成帝刘骜之后,就开始深居冷宫,与刘骜一起,难得见汉元帝刘奭一面。熬了18年后,太子之位差点被废的刘骜终于即位称帝,生母王政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皇太后,自此开始,以皇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把持了大汉帝国的权柄。

这时候的王莽一家,没有因为王氏的当政,而获得什么时来运转的机会,仍然过着孤贫寒酸的生活。王莽在家里恭谨地侍奉寡母和寡嫂,教育亡兄留下的侄儿。不过,素有志向的王莽,还是时刻准备着进入官场,一展才华。所以在社会上,他广交名人儒士,在家族里,他小心翼翼地侍奉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与叔父。逐步赢得了王凤的好感。这位权臣弥留之际嘱托王政君和汉成帝授给王莽一官半职。王政君答应了,于是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升为射声校尉。

小心谨慎的王莽,又得到了叔父成都侯王商的侧目,王商上书汉成帝,愿分自己的鹿邑以封王莽。王商摇旗,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蛇、胡骑校尉箕阉、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等一班名士在一旁擂鼓,终于让汉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晋官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骑都尉是个武官,秩俸与射声校尉相同。光禄大夫和侍中都是加官。加上光禄大夫一官,便可参与朝政,议论国家大事;加上侍中一官,便可在皇帝左右侍奉。年方30的王莽,开始进入了朝廷的权力中枢。

与那些终日追逐声色狗马的王氏子弟相比,王莽绝非那种志骄意满之辈,他爵位越高,节操愈谦,散尽家财,以求名声;收赡名士,结交将相卿大夫。王莽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公元前8年,王莽的叔父、处在重病之中的大司马大将军王根,要求离职养病。于是人品出众的王莽,靠着王氏外戚多年来的势力,获得了这个高位。

登上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后,王莽仍旧克己修行,延聘贤良名士幕僚,赏赐的钱财全用来分给这些名士,而自己更加俭朴,他母亲生病,公卿大臣派其夫人前来探视,出来迎接客人的王夫人,穿着短衣布裙,那些贵夫人竟把她当作王莽家的奴婢了。

但王莽即使深藏不露,还是没有在大司马的位子上坐舒服,就被赶下了台。原因是刘欣上台了。刘欣是藩王入宫做皇帝,从小就听说王氏外戚骄横,心中十分不满,于是王莽就成了王氏集团的替罪羊,被刘欣赶下了台。过了两年,又把他赶回南阳新野都乡封地。但是,刘欣未彻底剪除王氏外戚的势力,特别是不敢丝毫触动太皇太后王政君,给王莽留下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蛰居南阳的王莽,积极结交士人,沽名钓誉,等待时机,试图东山再起。这时候,王莽的儿子王获又帮了他一个大忙。这王获适时地杀死了一个奴隶,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大事,但王莽痛斥儿子,叫王获自杀以偿命。王莽的行为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朝野上下为王莽喊冤叫屈者以百数,纷纷请求恢复王莽的官职。终于,刘欣迫于压力,以侍奉太皇太后的名义,征王莽回京师长安。

汉哀帝刘欣死后,新即位的汉平帝太过年幼,于是太皇太后下令把军政大权交给王莽。王莽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奏免了汉哀帝的男宠大司马董贤,接着又把丁、傅两家外戚赶出京师。他还不准平帝的母亲卫氏人京。大权在握的王莽开始对朝廷进行大清洗,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又沽名钓誉,广施恩惠,最后还获得了“安汉公”的封号。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位置,王莽费尽心机,使女儿成为汉平帝的皇后。不久,王莽便获得了“宰衡”的称号,位列上公。王莽十分得意,让御史给他刻了一枚“宰衡大傅大司马”的印章。

已生篡位之心的王莽,发现日渐长大的汉平帝对自己的不满,将会成为自己代汉称帝路上的一个绊脚石,于是便先下手为强,鸩杀了平帝,拥立年仅两岁的刘婴做“孺子”,自己做起“摄皇帝”来。王莽代汉自立之心,已是路人皆知,年迈的太皇太后有名无权,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王莽代汉自立了。

公元8年,梓潼县一个无赖哀章见王莽有代汉而立之势,决定来一次大的政治冒险。他伪造了两个铜匮,一个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上写着“赤帝行空某传予皇帝金穗书。”“某者”,指汉高祖刘邦。书中说,王莽继汉而立,为真天子,太皇太后应遵奉天命。图书中都写着王莽八个大臣的名字,又自造了王兴、王盛两个名字,还有他自己的名字,说这11个人是新王朝的辅佐。一天黄昏,哀章穿着黄衣,拿着铜钟,跑到汉高祖刘邦的祀庙,把两个铜匮交给仆射。仆射马上报告王莽。次日清晨,王莽郑重其事地来到高庙,拜受铜匮,又戴上皇冠去见太后,说明自己将承天命代汉而立。然后,来到未央宫前殿,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下来,宣布自己代汉而立,定国号为“新”。

公元9年元旦,王莽在未央宫前殿隆重地举行了登基大典。王莽率公卿朝见大皇太后王政君,奉上“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玺绶,去掉汉朝的封号,大赦天下。又下诏封孺子婴为“安定公”,在平原立刘氏宗庙,封汉正朔;以孝平皇后为安定太后。宣读完策令之后,王莽拉着年仅五岁的刘婴流涕歔欷,说:“当初周公居摄,成帝长太后便还政了。我原也欲效法周公,无奈天命难违,不得如意。”哀叹良久,中傅把刘婴带下殿,北面称臣。王莽自公元前22年步入仕途以来,从黄门郎、射声校尉、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大司马、摄皇帝,步步高升,最终代汉而立,建立了他的新朝。有心改革无力治本。

王莽代汉而立后,依照《周礼》设计了一套对社会进行“复古”改革的蓝图,试图缓解自西汉中叶以来的社会危机,巩固新朝地主阶级的统治,是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王田令”、“私属令”、“五均”、“赊贷”、“六管”以及官僚体制改革等内容,其中最能体现王莽改革蓝图和最主要的就是“王田令”和“私属令”。

“王田令”主要是依照夏、商、周三代的井田制模式,进行土地改革。将天下田地更名曰“王田”;禁止土地买卖;过去没有土地的,按一夫一妇100亩瘦田;敢有违犯此令者,流放边远地区。为了抑制奴婢的增多,在颁布“王田令”的同时,又颁布了“私属令”,将奴婢更名为“私属”,禁止买卖奴埤,不听令者,流放边远地区。

而“五均”、“赊贷”和“六管”的改革主要内容是由政府来管理工商业经营和物价。向百姓发放贷款,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限10天归还,丧事限3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岁息,或月息3%。这一条,充分代表了王莽改革中的前瞻性,这条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发放福利性贷款的制度。其他内容就是由国家专卖盐、酒、铁;由国家铸钱;由国家管理山林川泽,收山泽税。这五项国有实业,加上国家办理“五均”和“赊贷”,合称“六管”。王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王田令”和“私属令”,的确抓住了西汉末年矛盾的核心。但是,他的改革却没有实事求是地深入改革下去,不过是作了一些表面文章,根本就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他的改革方案富于幻想,却根本行不通的。王莽的“新政”不但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也触动了官僚地主、富商大贾的利益,这些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原是对王莽抱有极大希望的,他们本来认为王莽当上皇帝后,还能继续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以及获取更大的利益。而老百姓,根本就不理解这些改革措施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况且,整个新政中只有王莽一人在摇旗,而在他身后缺乏真正能理解他良苦用心并为他真正呐喊的人,因此,新政的实地实施,很快就变味了,成为贪官污吏向老百姓敲诈勒索的又一个新手段。因此,王莽的新政可说是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