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180

第180章 真宗赵恒

(公元968~公元1022年)

在位时间:公元997~公元1022年

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谥号: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庙号:真宗

安葬地:定陵(今河南巩县)

公元968年,赵光义第三子赵恒出生。

公元995年,赵恒被立为太子。

公元997年,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公元l005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次年西夏向北宋称臣。

公元1022年,赵恒病,死享年55岁。

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恒自幼就很聪明,深受伯父太祖和父亲太宗的喜爱。在被封了一堆王后,赵恒终于在公元995年夏被立为皇太子。赵恒成为太子后,与身为宣政使的宦官王继恩产生矛盾,王继恩害怕赵恒当了皇帝后,没有他的好果子吃。于是趁公元997年春,太宗病重的时候,与太宗李皇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诰胡旦等密谋,准备立赵恒的兄长赵元佐(原名德崇)。幸好宰相吕端瞧出端倪,果断在太宗驾崩前将赵恒找到,并在太宗灵柩前即位,这才保住了赵恒的帝位。公元997年,太宗死,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后,便下诏表明了自己锐意改革,立志图强的决心。赵恒首先将拥立有功的吕端、老师李至和李沆、宿将曹彬及富有才略谋议的向敏中和夏侯峤等人提拔到政治核心,辅佐自己进行统治。然后贬黜和流放参与废立的李昌龄、胡旦及土继恩等人,使得朝中再无与自己意见相左之人,并下诏宣布,朝廷内外的文武百官都可以上书劝谏,议论时政。

在赵恒的统治地位巩固后,便着手整顿吏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解决机构臃肿、贪污腐败、官吏冗滥、选举作弊等突出问题。赵恒也很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下令进行改革科举制,发展学校教育,在《劝学文》中,曾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此极端的利禄观作为劝学手段,使众多的读书人趋于科场。学校教育自宋初以来,官学甚少,以书院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私学逐渐兴盛起来。对引类书院,赵恒也给予了扶持。

在实行政治改革的同时,赵恒也很关注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方法和手段。他采取了劝课农桑、赈恤灾民、减罢徭役、广兴屯田、奖励垦荒等发展生产的措施。

由于赵恒在即位之初的几年中,广开言路,锐意改革,勤政治国,因而出现了后世所称的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

赵恒在国家的治理上能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但面对来自北边的契丹政权和西边的党项政权的军事威胁时,赵恒却非常胆怯懦弱,并没有信心也没有勇气与之对战,而是采取经险设防的策略,开辟边地河道、水塘,种植水田,作消极防御。但契丹军队还是南下了,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迅速南进到澶州一带。消息传来,赵恒吓得不知所措,朝中大臣多数也是胆小鬼,纷纷主张南逃以躲避契丹的进攻。而宰相寇准主张积、极抗战,并力请赵恒北上亲征,赵恒只好硬着头皮北上澶州。集结到澶州周围的宋军见皇上亲征,无不欢声雷动,备受鼓舞,士气大振,前线人民也纷纷协助官兵打击敌人。深入宋境的契丹军见此形势,只得派使请求罢战议和,此议正中赵恒下怀,立即答应了契丹的请求,在寇准的坚持下,赵恒以不割地为原则,答应每年给契丹银30万两绢30万匹,从而达成协议,罢战言好。党项政权见契丹与宋罢战言和,也遣使入宋,奉表称臣,赵恒也照给银绢。

赵恒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与契丹、党项的和好关系,使宋朝的西部和北部边防暂时平安无事。澶渊之盟后,赵恒所担忧的外部威胁暂时缓解,但朝廷内部矛盾却日益激化。

战后不久,赵恒把主和派王钦若召回京城,王钦若伺机进谗赵恒,使得赵恒将耿直的寇准以“过求虚誉,无大臣礼”为由罢相。此后朝中尽为王钦若等奸佞小人当道。以后的赵恒,再无御敌之决心,也无治国之励志,每日沉浸在天降祥瑞的迷信之中,将大权交给了王钦若等一班小人,于是朝政日乱,国力渐衰。

公元1022年正月,赵恒抱病前去看灯,回来后便卧床不起,一个多月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