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145

第145章 身处缝隙无为传位

在经历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宫廷政变后,李旦心灰意懒,终日徘徊于文房四宝中,但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的突发事件,又把他逼上前台。公元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唐中宗,阴谋拥立中宗少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做第二代女皇帝。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密谋讨逆,由李隆基带兵杀入宫中,将韦后、安乐公主及党羽亲信一网打尽,拥立李旦为帝。李旦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旦登基以后,在太子李隆基和姚崇、宋等名臣的辅佐下,倒也作出些政绩。他下令裁减冗官,整修纲纪,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

但是,这种好景并没有持续很久,被连续不断的宫廷政变耗尽豪情的李旦,已经没有进取精神,励精图治,而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让窦怀贞、肖至忠、岑羲等奸佞小人掌管朝政,这四个人都投靠了太平公主,成为太平公主的党羽。朝政在他们的把持下,在短短一年中,又将李旦好不容易出点雄心壮志做出的些许功绩,又全给予恢复了。

同是一个李旦,前后判若两人,关键在用人方面。李旦即位的第一年,主要是听太子李隆基的话,任命名臣姚崇、宋等人为宰相,因此使朝政出现了振兴气象。第二年,他又偏向太平公主,任用奸臣窦怀贞、肖至忠、岑羲等人为宰相,结果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混乱。

太子党和公主党先后把持朝政,李旦的精力也只能用在平衡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可他这个无所为皇帝的驭人之术实在低微,不但没有化解矛盾为自己所用,反而让两党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愈演愈烈。

李旦既对做皇帝没有兴趣,又无法调和太子和公主之间的矛盾,因此想及早禅位,做一个安逸宁静的太上皇。公元712年,李旦终于下定决心,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从这一点来看,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他的天平还是偏向了李隆基。当然,如果李隆基即位做皇帝,无疑是太平公主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败,使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更加痛恨,总想找机会除之而后快。到了公元713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白热化,双方都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政变。最后,李隆基先发制人,迅速扑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党羽的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

李旦此后也深居宫中,潜心于研究书法和文字训诂,两年后便因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