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书解读
6189400000035

第35章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诸弟

“原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足下:

四月十四日接到己酉三月初九所发第四号来信,次日又接到二月二十三研发第三号来信,其二月初四所发第二号信则己于前次三月十八接到矣,惟正月十六七所发第一号信则至今未接到。京寓今年寄回之家书:正月初十发第一号(摺弁),二月初八发第二号(摺弁),二十六发第三号(摺弁),三月初一发第四号(齐心农太守),大约五月初可到省;十九发第五号(摺弁), 四月十四发第六号(由陈竹伯观察),大约五月底可到省。《岳阳楼记》,竹伯走时尚未到手,是以未交渠。然一两月内,不少妥便,亦必可寄到家也。

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老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温弟去年若未归,此时在京,亦刻不能安矣。诸弟仰观父、叔纯孝之行,能人人竭力尽劳,服事堂上,此我家第一吉祥事。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①,继而流荡②,终而沟壑③,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调我是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④得谓之贤肖哉?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⑤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劳,可以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是而已。诸弟见我之立心制行与我所言有不符处,望时时切实箴规,至要至要。

鹿茸一药,我去腊甚想买就寄家,曾请漱六、氓樵两人买五六天,最后买得一架,定银九十两。而请人细看,尚云无力。其有力者,必须百余金,到南中则直二百余金矣,然至少亦须四五两乃可奏效。今澄弟来书,言谭君送四五钱便有小效,则去年之不买就急寄,余之罪可胜悔哉!近日拟赶买一架付归,以父、叙之孝行推之,祖大人应可收药力之效。叔母之病,不知宜用何药?若南中难得者,望书信来京购买。

安良会极好。地方有盗贼,我家出力除之,正是我家此时应行之事。细毛虫之事,尚不过分,然必须到这田地方可动手。不然,则难免恃势欺压之名。既已惊动官长,故我特作书谢施梧冈,到家即封口送县可也。去年欧阳家之事,今亦作书谢伍仲常,送阳凌云,属其封口寄去可也。

澄弟寄俪裳书,无一字不合。蒋祝三信交渠。兹有回信,家中可专人送至渠家,亦免得他父母悬念。予因身体不旺,生怕得病,万事废弛,抱疚之事甚多。本想诸弟一人来京帮我,因温、沅乡试在迩,澄又为家中必不可少之人,洪则年轻,一人不能来京;且祖大人未好,岂可一人再离膝下?只得俟明年再说。

希六之事,余必为之捐从九品。但恐秋间乃能上兑⑥,乡试后南旋者乃可带照归耳。书不能详,余俟续寄。

国藩手草

“注释”

①骄佚(yì):骄奢安逸。

②流荡:放荡,不受拘束。

③沟壑:身处困厄之境。

④讵(jù):岂,怎。

⑤膺 (yīng):担当,接受重任。

⑥上兑:旧时向政府交纳捐官银两叫“上兑”。

“当代阐释”

孝友之家方能长久

富贵之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似乎是普天之人的共同宿命。像民谚里唱的那样:“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

曾国藩对此更有着有着清醒的分析与评估:“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氏把世家划分为官宦、商贾、耕读、孝友之家四类,并分析他们之所以如上述绵延世代不同,都在乎一个字。第一种官宦之家,败在一个“骄”字上;第二种商贾之家,胜在一个“勤”字上;第三种耕读之家,得在一个“朴”字上,第四种孝友之家,胜在一个“孝”字上。

一般人观念中往往认为第一种世家应是第一等的,但在曾氏眼里,恰恰要倒过个儿。孝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本是一种优良的道德伦理观念,为孔子所提倡,为后世所遵循。然而,长期以来,功名利禄侵蚀了人们的心灵,也侵蚀了传统文化,因而不仅世风日下,而且家风也日下。官位和金钱,明白者视之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彻底的明白者并不多,许多人是假明白:他们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而在某种关键时刻,“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观念被“多为儿孙积福积财”的天下父母心所蒙蔽了。到头来,权和钱往往害了儿孙,等到醒悟过来为时已晚。

曾氏终极一生,都对此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给父母、兄弟、儿女们的家信中,反复强调的便是两点。一是不要把做官看得太重,不要把发财看得太重;二是要谨守耕读之家的局面,努力培养营造孝友之家。故而,曾家能培养出三个封侯拜将的兄弟,能培养出了几代人才辈出的子孙,儿孙们成名成家、留芳千古也不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