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11

第11章 刚毅隽秀踏脚舞

踏脚舞是流传在宁夏泾源县泾北乡园子村的一种融普及性、娱乐性、民族性于一体的回族民间艺术活动。亦谓之“弹腿”,属于回族武术项目,有完整的套路。早先,回族男性在沐浴礼拜之前,打上一套拳术(即演变为如今的“踏脚”),再前去礼拜。据称很早以前在陕西省渭南、西安、通化等地就有此类习俗。流传到宁夏地方迄今大约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踏脚不但是回族人民外出做生意、走口外、赶麦场、预防被袭的防身之术,也是农闲季节主要的娱乐活动。踏脚者你踏我躲,你攻我守,勇猛顽强,观者呐喊助威,鼓掌喝彩,兴高采烈。男孩子们边看边学,精神抖擞;大人们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使沉静的回族山村变得热闹非凡,处处欢声笑语,单调的生活变得生机盎然。若是踏脚场面进行得大,大家还要选出几名勇敢的“踏脚王”,会得到族人们的尊敬、爱戴。这种对抗性的“踏脚”活动,对手的选择可根据身体素质、技艺高低自由确定,一般是一对一,但气力过人者,常常是两至三人,甚至更多的人对踏,场面更为激烈壮观。

“踏脚”主要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只起平衡身体、防护遮挡的作用。其步法约有十种,即:“平踏”,双方均抬左腿,向对方腿部踏去,谁出脚快,就可占有主动权;“后转”,左腿半圈脚跟打在对方腹部;“扫腿裹脚”,是弓步,后扫堂;“顶脚”,双方均抬右腿,脚掌相顶,此动作倾斜度较大;“连环转”,连续做转身遍踏;“高转”,高抬侧腿,踏对方后背;“跛脚”,向前收腿跳起后,踏对方腿部;“关石门”,右腿伸向斜上方,踏向对方臂部;“燕式跳平踏”,像燕子一样敏捷灵活,伺机对踏;“弓顶”,弓步形式,脚掌相顶,互相攻守。踏脚时身体各部位均属对方攻击的目标,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动作幅度大,变化多,规律性不强,但变化莫测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对踏脚活动来说,不仅需要有敏捷灵活的对战方式,而且还需要有充足的智慧和谋略,随时寻找良机进攻对方。踏脚用全脚掌“踏”,而不能用脚踢。用脚的两侧打或裹,用力点在脚部,但不能怀有伤人之意。

踏脚是从古代回族武术中脱胎出来的一种娱乐性舞蹈活动。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群众性。体现了回族人民勇敢顽强、剽悍、矫健、爽朗、豪放的民族性格,蕴藏着古代回族舞蹈艺术感人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回族历史上就有“崇尚武术”的传统。回族民间还流传有“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之说。早期的“弹腿”纯属武术范畴。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弹腿由纯武术演变为普及性、零散性,防身健体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具有凝聚回族内部民族意识的特殊功能。“踏脚”中的“弹”、“转”、“扫”、“跳”、“打”等艺术化的武术动作,表达了回族独特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气质。踏脚不但能自娱自乐,在娱乐中显高低,比强弱,使人的肌体得到有力的锻炼。回族人民在用智慧,用力量的较量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也活跃了沉闷的气氛。磨炼出了回族人民“内柔外刚”的强健的民族性格和“防御外侵”的民族意识。体现了回回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心理素质。近年来,“踏脚舞”已从尘土飞扬的黄土地踏上了平展展的艺术舞台,向观众展示了回族舞蹈的“阳刚之美”。1991年冬,“踏脚舞”代表宁夏,参加了在广西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1992年在云南举行的文化艺术节,博得了海内外人士的称赞和关注。为创新回族舞蹈艺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