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01

第1章 序一

王正伟

《悠悠回乡情》是一部描述和表现回族民俗与文化的著作,其作者丁一波先生是宁夏平罗人,土生土长的回族知识分子,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回族民俗与回族文化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我与他相识,始于80年代,那时由于共同的爱好与兴趣,常有机会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他对我而言,既师且友。十几年过去了,丁一波先生把他在回族民俗与文化领域的开垦之作汇成一书,取名为《悠悠回乡情》,又嘱我为其作序。有感于他为人为文的严谨与质朴,也源于我对回族民俗与文化的偏爱,便忙中偷闲,欣然命笔。

回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回族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各族人民同生存、共命运,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回族的风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点,既有对阿拉伯风俗的传承,也有对中国各民族风俗的吸取。在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既恪守与保留民族个性的原则性,又有入乡随俗的灵活性。因此,中国回族的风俗尽管历经千百年,尽管流动在众民族的风俗之中,但仍显示出鲜明的回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民俗文化学的兴趣FI益高涨,在各种学科领域中,民俗文化学的成果常常被引用或论及,在经济文化建设实践中,民俗文化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创造的一种影响最广泛,最深远而又相对稳定的文化类型,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回族民俗文化近年来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成果,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回族及其发展变化的窗口,也成为促进回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这是令人高兴和振奋的。现在《悠悠回乡情》又将出版,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利用工作之余,我研读了这部散发着浓郁风情的《悠悠回乡情》,深感这部作品的亲切、诚挚和朴实,字里行间都透释着一种熟悉而清新的画面与图景。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回族人民的风俗人情,纵横捭阖,谈古论今,寻根究底,情趣盎然。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而且透过这些日常耳闻目睹的民间习俗,使人进一步认识了回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特点,也从中感受到回族人民前进的步履声。收入《悠悠回乡情》中的作品共有116篇,23万字,大都是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其中一些我早已拜读过,现在重读,更油然生起一种亲切之感。据我记忆,集子中的一些篇章曾多次被转载或获奖,如《竹片沿丝巧作琴》、《穿孔泥箫发美声》、《祛病延龄话枸杞》等,这些作品写得意趣盎然、情真意切,读来令人感动,成为宣传回族和宁夏的重要作品。尽管《悠悠回乡情》只收了作者的部分作品,但从中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取向以及文风和语言方面等的特点。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持之以恒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其间还包含着作者对本民族的理解和认识,渗透着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还需具备耐得住寂寞、冷静对待事业的品性,在这一点上,作者是无愧的。

还需要一提的是,丁一波先生不但自己十几年来孜孜不倦地在回族民俗文化学的高山上跋涉,而且他的儿子丁超也子承父业,对回族民俗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且出手不凡,有许多好篇章问世,引起人们关注,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父子两人互相切磋,互相研讨,共同耕耘,在宁夏民俗研究领域被传为佳话,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集子,便是他们父子两人经年不息的心血结晶。在此,我祝愿更多的人关心回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也祝愿通过民俗文化的发展使人们了解、认识和关心回族与宁夏的发展与进步。是为序。

1999年11月24日

(本文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