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掌上流云
6176300000080

第80章 宝音三

那时,我们的脑子半在神话里面,半在现实当中。刚刚上小学,当老师在黑板上教一个字的第三个笔画时,我可能被窗外的桃花吸引住了。风吹过,碧桃树从袖子里甩出花瓣,像把一封信撕碎了,撒在地上嗟叹。老师说的历史故事固然可听,但倘若窗台爬过一只甲虫,会使我们立刻像狗一样警觉,看它驮着花碗似的甲壳,慢慢爬过水泥裂缝。总之,上学快乐。

我入学时年龄尚不够,因为父母经常下乡,无暇顾我,寄寓学校,可追随我姐往来。“学不学的倒其次。”我爸说。这是赤峰市第七小学,即蒙古族小学。

入学前,父亲携我到校长办公室考试。“这是几个?”校长推出左掌。“5个。”我答。他平伸双掌,我说“10”。我爸满意地笑了。

“把手指和脚趾加到一块,是多少?”校长问。

我愕然了,为什么要把手指和脚趾加到一块呢?这毫无道理。况且我也没留意脚上有几个指头。

“20.”我爸说。“20.”我说。

校长宽厚地笑了。

这样,入学考试顺利通过。

校长名叫宝音三。平日,他在校园捡废纸、修理门窗,面色平静。冬天,他帮我们生炉子。见到了孩子——即我们,会久久吸引住他的目光,笑意像水波纹那样从眼睛嘴边扩充整个脸膛。有时,我们背手扯着嗓子朗读课文时,会发现他在窗外静听,表情不仅满意,好像还有一些感动。

上操的时候,宝音三校长站在操场的土台上指出我们的未来。他身后是茂密的碧桃树,树身闪着缎子似的亮光,而叶子像柳叶一样,弯而长,带着锯齿。从树的间隙,能看到体育老师办公室的地上堆着排球。我们的教室红砖红瓦,但瓦的颜色比砖浅一些。窗户全都刷着绿漆,砖缝勾白粉。宝音三讲话时,张臂,前倾着腰身,仿佛这样离台下的我们更近些,表情也更加热切。

“在你们中间,长大之后会有一位飞行员……”

我站在第一排,听到这话,常回头看到底谁是飞行员。

“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会有勘探队员,为国家寻找宝藏。会有火车司机……”

他张着手,仿佛怕这理想跑掉。我敢打赌,他比任何人都相信我们必然会成为飞行员。有一次,他说到这些时,竞有些哽咽。他那张老年的、像妇人一样善良的脸上,泪水流了下来,但眼睛仍然深邃地、带着笑意望着我们。

在我后来想到这些事情时,注意到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父辈是新中国第一批蒙古族干部,譬如班上有人的父亲是盟长或司令。他们大都在军界服务过。换句话说,我们的父辈,包括我父亲是从战火里钻出的幸存者。而这些人的孩子,在宝音三看来,是可珍贵可造就的蒙古族未来的希望。虽然我们很无知,只贪玩,连自己脚上有几个指头都不清楚。但不妨碍宝音三从裤兜里掏手绢为我们擦鼻涕,蹲下身子给我们系鞋带。

这是我上学后半年内的事情。从后半年开始,一切都改变了,文革。文革使我惊骇的第一件事是,早上,老师们站在校门口向我们鞠躬请罪。然后是砸玻璃,我们班的门竟然也消失了。宝音三和其他蒙古族教师在工人师傅面前惶恐如罪人。

后来——我记得是冬天的一个早上——我们班一米多高的大铁炉子沾着血,血里夹杂着黑头发,炉盖上涂满奶酪似的液体。这情景不幸被我看到了,但不知怎么回事。

有人告诉我,宝音三死了,炉盖上是他的脑浆子。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是被砸死的,还是自杀。是在白天,还是黑夜。为什么在我们教室。只觉得宝校长淌出那么多白花花的脑浆子,不可思议。

就在那几天,门后墙上有一行墨写的标语:“宝音三万碎!”我们以为是反标,慌慌张张报告了校方。校领导(工人)微笑着解释,这不是反标,是讽刺。

我第一次听到“讽刺”这个词。我曾经多次揣摩过宝音三被铁炉盖击中头颅,闭眼惨叫那一瞬间的表情。难道这还不够,还需要讽刺吗?从童年起,我就感受到人心的冷酷深不可测。后来我当知青时,一个人看庄稼,有时间回忆过去的事情。在想到宝音三之死时,曾不解,这个慈蔼的、老母鸡似的校长,如何会激发别人那么大的仇恨呢?终于想明白了:仅凭他想把蒙古族子弟培养成才这一点,就让有的人认为他死有余辜。从此,我不再想这件事情。

宝音三译成汉语人名,可谓福旺或隆福的意思。可惜他没有熬过文革的劫难。而想到他站在土台上、伸出双臂对我们的期望,我真的感到了自己的惭愧。我不知小学同学有没有人当上飞行员,但我听到飞机的啸声、仰望云层的时候,常常想起宝音三,我的第一个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