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掌上流云
6176300000012

第12章 青草远道

友人约我写一篇谈与乡土关系的短文。他带着沉静的笑容,仿佛揣度我心底的乡土印象。我犹豫了。

乡土最根本的意义是地,它和天一样,是人类无力描述的对象。说它,常蹈入“开口便俗,一说就错”的误境。我曾经长时期迷惑鲁迅说过的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语感有别于他以往的文风,像《圣经》中的“雅歌”。土地无疑是母亲,这不仅由于“天覆地载”这种体会所给人的想象。老子极不情愿留给后世的《道德经》中,以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点透土地的母性,并指明母性由深邃、静虚、无为而产生的威力。我想土地最像母亲的在于慷慨,自然界究竟谁在默默无闻、百代不衰地奉献呢?只有土地。当人们浮泛地歌颂金黄的麦浪、无边的森林和美丽的花朵时,是土地奉献了人类所喜欢的这一切。这多么像母亲,当有人说“这孩子又白又胖”时,怀抱着孩子的母亲笑着,虽然她知道这并不是赞美自己。1855年10月10日在波士顿,一个美国人埃弗雷特在议会上激动述说农业的重要:“把一块加里福尼亚的黄金种进土里,它永远不变。把一粒种子撒在土里,就会出现奇迹。”为什么呢?土地有一种母性,她的职责在生命的繁衍。虽然黄金也源于土地,但土地的嫡生儿女是谷物、森林、草与花朵这些有生命的东西。

对此,人们能说一些什么呢?

不说的缘由一在忘却了,二在说不出。

土地被踩在人的脚底下。朴实的、骄横的、富足与贫困的人都把土地踩在脚下。在所有的谦逊中,土地已显示了最伟大的谦逊。母亲分娩我们时的阵痛与流血,都被忘记了。堂皇的理由是:当时我们不知道。当我们用眼睛观看世界的时候,看到的又是麦浪滚滚与稻花荡漾,看不到土地。

当丰饶的庄稼被收割后,我们皱着眉眺望远方的萧索。土地的母亲并不丰饶,丰饶的是庄稼。

在飘雪的日子,我们欣喜于漫天皆白,忘却了白雪底下的土地。

在人类的眼睛里,永远看不清自己的母亲。如同看不清被踩在脚底下的土地。

北方被犁杖耜过的土地,灰黄色漫漫起伏,如我在寒风中瑟瑟而行的母亲。然而母亲和土地歇息。第二年,土地又长出青草,在空气中散发与过去一模一样的清香。母亲又在冬夜为儿女缝补寒衣。针把手指刺出血珠,昏花的眼睛眯着。

我喜欢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中那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我不知这位无名的诗人在如此令人惊喜的朴素里寄寓了怎样的情怀,仿佛青草跪下祷颂土地,也如人类歌颂母亲。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我在吟哦之间读出悠长的宁静。

然而我们说不出这种悠远,如同说不清母亲的恩情。

土地与母亲,已然无法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