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掌上流云
6176300000105

第105章 好孩子祭

2003年春节前五六天,沈阳的当地报纸登出一则图片新闻——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冻死在大街上。这位来自青海湟水县的打工者的尸体被发现后,经有关方面检查,致死原因为气温过低。

从图片上看,这个孩子倒在商业街的人行道上,手里拿一瓶冻冰矿泉水。记者介绍,他另一只手攥一张纸条,上写××救助站,胜利电影院前行100米。

他殒命的地段,距这家电影院很近了,孩子命苦。

好几个月了,这则消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和那些专门在“第一时间”发表新闻评论的人士不同,我没想就此事针对社会的救助体系、对民工的权益、对人心的冷漠发表痛切的议论。所谓“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在一点:他死在了店铺比肩的商业街上。一般说,被冻死的人大多死在凌晨四五点钟,这时最冷,当然店铺也打烊了。死者一般还兼有衣装单薄、体弱、进食不充分等特征。

青海孩子的死,我觉得是对好孩子的一个警告。这里说的好孩子的含义是“守规矩”。

被冻死,不像车祸、火烧与枪击,要经历3~5小时的持续寒冷。这个孩子如果自尊心很强,一定没有央告众人为自己提供庇护。如果说央告会遭遇别人的冷漠,但不会遭遇所有人的冷漠。这既是对社会的基本估价,也是对一个人情商的考验。还有,这个孩子从小接受的可能是规规矩矩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并没有一个必要的补充,即一个人应竭尽全力维护生命的至高价值。

不然,他为什么不打1107为什么不走进灯火阑珊的豪华场所?为什么不砸破商店玻璃引起别人的关注?

我当然没有鼓励造反的意思,只遗憾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中,并不包括告诉他们怎样面对困厄。在所有正面的教育当中,竞不包含一点点反向的思维。

我设想,在一百个规矩孩子中,如果在陌生的城市面临冻死的危险,有几个人会乞告,会拨打110,会以过激行为被关进看守所的方式保全生命呢?我想,一个都没有。

我也没想责备这个被冻死的孩子,我从不想责备好孩子。只可惜一个养到十七八岁的孩子的生命如此凋零,空使父母悲伤。

我们的教育——翻一翻从小学大学的德育课本,知识课本更不必提及——内容似乎带有这样一种假设:人生毫无困苦,一切光明无碍,只要听话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孩子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成长。

而所谓“坏孩子”——实为从生活的阴暗面中自学过一些生存能力的孩子,比如乞讨的孤儿,在突然的事变中往往安然无恙。

这时,我对那位孙悟空产生了敬意。这个没受过教育,思想也没有任何框框的修行者,是自己权益最好的维护人。如有人认为我这个想法“不规矩”,不妨去读伟人的传记。大凡叫伟人,他们在创造伟业的同时,思路方法多“不规矩”。只因为伟业太宏大了,使人们忽略了伟人不拘一格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