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彼岸花开:中国历史的另类独白
6173600000118

第118章 二

神宗年间的变法以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激烈辩论开场——保守派与激进派,一位是博古通今的史学泰斗,一位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

司马光博古通今,秉性刚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他功名早成,二十岁便考中进士甲科,而且为人忠厚,亦能坚持原则,是当朝中流砥柱。相比于王安石的激进,司马光显得更加稳重,他同样赞同改革,只是不同意王安石激进的商业化制度,他深受儒家学派熏陶,在改革方针上倾向于维护旧有体制,以仁治天下。

和司马光一样,王安石同样是这个时代杰出的人物。他二十二岁一举中进士高第,才高八斗,文采非凡。他的雄辩之才令人称奇,常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也许正是这样的口舌说动了宋神宗。与司马光不同,他特别提倡政策与制度的重要性,他的脑子里,充满着务实的商业思想。也正是因为他独特超前的社会思维,使得他在这个时代显得是那么另类突出。

他们二人都是坦荡君子,心系社稷,为人清廉。他们的争斗起源于政策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国富民强,而非私人恩怨。

事实上,他们二人的私交曾经很好。司马光、王安石年轻时曾同在包拯手下为官,两人的文才各有所长,一度是互相倾慕的同僚好友;仁宗年间,欧阳修大力提拔王安石入京当官,司马光也力举王安石,称他“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然而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人的互不相让,促使神宗最终选择了王安石。

“诸位臣工,青苗法是我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它的政策就是:每年青黄不接季节时,农民可向政府贷款购买种子,年利二分,半年一分,分春秋二季归还本利。这样,不仅很好解决了农民窘境,而且政府还能收取利息,充盈财政收入,何乐而不为?”

面对百官,王安石满怀雄心宣传着自己的蓝图。

“再比如市易法,强调的是政府起主导作用,进行物资储存。每逢物价上涨时,政府就贱价出卖,物价下跌时,就高价收买,实行‘贵发贱敛’,这样不仅维护了全国的物价稳定,而且政府也从中获取差价利益,是双赢的政策。”

王安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政治主张。他为自己的伟大理想感到兴奋,似乎看到一个盛世到来。是的,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人看来都值得赞赏——利用供需杠杆、宏观调控等手段进行理财,他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

司马光拉长着脸,仔细琢磨。他不懂王安石的那套商业理论,但是,他深谙中国官僚体系数百年的运转规律。他咳了两声,一字一句说道:“陛下,王安石的政策多是纸上谈兵,具体措施却很难施行。大宋疆土如此辽阔,各地情况不一,需区别对待、渐进变革,变祖宗之法乃牵一发动全身之举动,没有数十年的时间是难以见效的。”

年轻的皇帝却已迫不及待:“数十年?那我大宋岂不早被辽人、金人吞并了?如今国家危机,需要迅速改革,强国富民,这才是当务之急!”

“陛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司马光直言上谏,“昔汉文、景帝的无为而治使得国家繁荣,与民生息、轻徭薄赋才是上上之策。请陛下明鉴!”

“不,我认为只要加强宏观调控,就能使国家迅速走向富强!”王安石丝毫不让,“何况,青苗法我已经在陕西试行了,民众反响很好,绝对是利国利民的上上之策!”

大殿之上,两位重量级人物再次发生碰撞,双方固执己见,唇枪舌辩。

“好了!”神宗皇帝不想再听下去,“我意已决,迅速变法改革,这是我大宋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