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29

第29章 “无数星光在我胸!”

在邓中翰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每颗星星都是一个人生的梦想。巧合的是,中国的梦想——中国芯工程也实现在邓中翰的天空里。当我们回头拾捡邓中翰的三十几年的经历时,我们会感到惊讶,在几乎单纯的人生追求里,邓有那么多的闪光点。

据邓自己说,小的时候他就对星空十分迷醉。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他的问题就深刻到时间和空间。没有人能够解释一个孩子的胡思乱想会将他引向人生哪一个渡口,但邓中翰却站在了大学的门口。那是1987年,邓中翰以优异的成绩从家乡南京考上中国科技大学,邓中翰清楚地记得,科大当年的分数线要超过清华。没有选择清华,这是否会构成一种遗憾?总之,邓中翰现在已经是清华的客座教授,和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在芯片研究上有一些合作。这不能说邓中翰为了弥补高考时的缺憾,在中国科大,他才找到了未来。

邓中翰永远也忘不了黄培华,不是因为黄培华教给了他多少具体知识,而是他教会了邓中翰做事做人的道理。大二时邓中翰就向黄培华申请做科研,黄培华没有拒绝,让邓中翰跟着研究生一起做实验。邓中翰获得同意有过一段曲折和争取的经历,最后黄老师被感动了。也许很多人在平凡的世界中都在寻找不平凡的线索,也许在邓中翰的请求中,黄培华隐隐地感到惊奇,所以他同意了,并对自己的同意抱有一种期待。而邓中翰也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回报这次同意。为了取得数据,他整个中午都晒在烈日下,后来他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释晶格变化,从而预测地质年代与地质变迁,论文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并获得中国科学院和共青团中央的挑战杯奖。那时,邓中翰刚刚大三,1990和1991年的光景。

这个经历让邓中翰发现自己的潜力之余,也懂得如何去获得机会。而以后的机会都“生长”在大二的那种追求韧劲所带来的感动与收获中。

1992年,邓中翰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读书,他读的是物理学,继续追求大学与少年时代探寻世界奥秘的梦想。伯克利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啊,18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们的画像高悬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而且许多人就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这对学生们的感召力是巨大的。邓中翰在不长时间就学遍了艰深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即使2004年的现在,工作之余,他依旧对“大统一”的物理学理论充满兴趣,他经常留意最新的基础理论的进展,经常在一些学术名宿面前探讨。大统一理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试图用一组数学模型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统一描述和研究,是20世纪理论物理最热门的一个研究方向。当记者谈及“超弦理论”这个试图解决大统一问题的理论时,邓中翰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这是一位充满灵气的精英。

如果没有另一个选择,邓中翰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也许在21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名单上可以见到他的名字。如果那样的话,记者就无法在2004年的这个夏天和他晤谈,想来他正在美国的某个实验室中“聚精会神”。不过,他有了新的选择,最好的解释就是信息时代的大潮几乎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都卷了进来,何况伯克利分校就在硅谷的旁边,一手催生了这个世界高科技的神话。无论如何,邓中翰忽然向学校申请转到电子工程系,他所求助的一位导师并不赞成他的想法。因为从基础知识结构来说,两者并不十分兼容,但邓中翰的执著与坚韧又一次带给他机会,还有未来,包括我们正在采访的现在。因为中国芯工程的总指挥的基本知识背景应当是电子工程,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要熟悉。

邓中翰的能力还在于,他用短短的时间完成了知识结构的转型,顺利通过考试,并以其独立设计和实验课题的能力“征服”了老师。到电子工程系使他能够学习到计算机核心技术的设计和设计管理,这成了中星微成立发展的逻辑前提。

当然,保证中星微的健康发展,还要求邓中翰有另一种素质,那就是对经济和管理的熟悉。这是他的又一次选择,选修经济管理学,至此邓中翰在伯克利也创造了奇迹——他成为伯克利130年历史中第一位拿到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博士和经济学硕士3个横跨理、工、商学位的人。选择经济管理学的动机,据说是1995年他随导师去日本参加学术会议,因签证问题滞留日本一周而产生的一种强烈想法。事实上这是他知识结构合乎逻辑的发展,邓中翰不是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着强烈“人世”思想的人,否则物理学足够消耗他所有的智力与精力。在他的心理深处,可能每时每刻都想有所作为。校园外的硅谷他不可能视而不见,凶为他就在SUN、IBM等大公司打工。成为一个企业家能最快捷地实现他的人生规划,而他又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企业家,而不是技术家,那么他必须学习经济管理。

邓中翰说在伯克利的学习生涯中,他几乎没有一点时间娱乐,在他的日程表里只有学习,还有工作——去一些大公司打工,在伯克利,这种实践和学习一样重要。邓中翰的幸运在于他的经济学老师中有两位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他能够沉浸在这些知识精英们的思想和氛围里。是的,在伯克利,想平凡是困难的。正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邓中翰对美国经济、世界经济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到经济与政治如何发挥作用,美国如何用自己的实力让其他国家为其“打工”。了解到宏观政治因素与经济和科技的纠结,他还认识到经营一个企业如何在这些时代的洪流和大势中获利。这种上升到哲学的思辨让邓中翰具有了一个战略家的宏观视野,于是,他的天空又开始燃点企业家的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