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145

第145章 跨海大桥:经营的理想模式

关于自己的事业,王安生有一个相当明确的设想,他一直要建的,是一座跨海大桥,可以将国内外的技术、资金真正地结合起来,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国产化,从而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知名企业、品牌。王安生和同在日本留学的同仁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那就是自己手中的技术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在中国国内发挥作用,他们缺少这样的渠道,很多人不得不把自己的技术卖给外国的企业。王安生意识到,必须有这样一个人,他对国外的技术可以做一个技术验证和把关的工作,同时又可以在国内的环境里组织资金、人才进行技术国产化的准备工作,只有有了这样一个桥梁,才能够最快地将那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中国留学生手中握有的技术引入国内,同时转化为经济效益。

王安生决定自己来做这个工作,建一座跨海大桥。

1997年,王安生东拼西凑50万元注册成立了北京悟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建这个公司,王安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手中掌握的技术迅速国产化,出产品,出效益。仅仅两个月,油田添加剂成功研制,悟能当年盈利100万。

然而,悟能一鸣惊人后很快陷入低谷,由于对国内环境的缺乏了解,悟能陷入了经济困境。1998年,王安生成立了北京保时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细化两个公司的主攻方向:悟能专攻固体垃圾处理,保时洁专攻精细化工和汽车美容。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技术融人其中,悟能和保时洁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主打产品,并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但是,由于受到资金和国内市场开拓的限制,悟能和保时洁都还只能算是在技术孵化的方面成功了。

2002年,在艰难支撑了4年以后,王安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与香港新宇实业集团合作成立新宇企业香港有限公司,借助新宇的资金实力,收购了悟能和保时洁,同时将公司总部迁往香港。有了雄厚的资金作保障,王安生很快购买了一家日本企业的电热膜技术,合作成立了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电热膜。对于这个产品,王安生非常有信心,相信在三年内一定可以看到成果。可以说,新宇阳公司是王安生“大桥”理想中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有了更强大的资金支持,悟能和保时洁的发展也摆脱了原来的低迷状态。到2004年,保时洁在汽车美容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先后向市场推出了汽车养护、清洗和添加剂三个系列共30余款产品,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同时还在逐渐扩大中。2003年,悟能在医疗垃圾的焚烧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在中国非典之战中产生了重要作用。2003年5月16日,王安生向刚刚落成的“非典”临时医院小汤山医院捐赠医疗废弃物焚烧设备一台,价值约140万元,一时成为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亮点新闻。而实际上,对于王安生来说,也不过是他的“自然”之路上的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有时候说起来也可以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的。现在,已经先后有3个城市与悟能签订了城市医疗垃圾焚烧炉的合同,王安生相信,这项技术会很快推广开来。

从1997年回国创业时的50万注册资金,到今天拥有几千万资产,3家子公司,在很多人看来,王安生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王安生对于成功的理解却远远不是这样的。王安生不无遗憾地说:“我现在有的还仅仅是一个跷跷板,离一座大桥的理想还很遥远。”无论是国外技术的引进,还是国内资金和其他资源的重组,王安生认为都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通畅和完备的程度,因此对于他来说,他今天所拥有的还仅仅是一个极不稳固的跷跷板。对于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跨海大桥”的理想,王安生并不确定,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并没有偏离自己的理想设计,只是这条路太多荆棘,太过漫长,或者本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事业越做越大,王安生的工作越来越多,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多,他觉得迫切地需要一些助手。王安生说过,“我是一个好董事长,但我不是一个好总经理。”既然已经有了完备和成熟的企业,就应该有成熟的管理人。王安生自认是一个“搞技术的”,适合干的还是技术孵化的工作,他希望有更多专业和成熟的管理人才进入企业。也正是这个原因,王安生认为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舞台还非常大,人才的需求量也还是很大。他不无开玩笑地说:“我这个年纪,已经不是创业的黄金年龄了,二十七八岁最适合了。”也许他想说,是新一代人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王安生还在关注着日本方面的各个领域里的先进技术,尤其是材料方面,他还要将“大桥”继续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