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106

第106章 赶上了“转型时期”

北京杰科思特种纸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刘景阳

刘景阳,黑龙江人,1982年毕业于大连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专业,1986年硕士毕业于原轻工业部制浆造纸研究所涂布加工纸专业,1995年赴美国留学,1997年硕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造纸科学和工程专业。2001年11月在中关村科技园创办北京杰科思特种纸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完成了数码喷墨打印相纸的产业化及市场的初步推广工作。2004年5月北京杰关特数码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任总经理。

2001年,刘景阳回国的时候,想法非常明确:“我手头有好的技术,应当能找到资金。如果顺利地找到资金,应当能很快把公司做起来;要是资金不够,我就继续研究我的技术,慢慢等待机会。”

刘景阳手头有不少技术,为此,当时他注册的公司,叫杰科思特种纸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技术开发。Jack是他在美国时用的英文名;杰科思公司,意为“Jack的”公司;另一方面,Jack还有“千斤顶”的意思,“我觉得现在创业就得有点千斤顶的劲儿才行。”

现在,刚刚注册的一家新公司,叫杰美特,是英文Jet和Mate的合词,前者是喷墨之意,后者是伙伴之意。杰美特主要是做杰科思公司的彩色喷墨数码打印纸技术产业化的,采用刘景阳的技术,在普通纸上涂上一层涂料,就可以在喷墨打印机上,打出色彩绚丽的照片出来。

“数码时代来得太快了。去年,数码相机的全球销售量已经超过了传统光学相机。接下来,冲击的就是传统照片冲洗市场,以后,人们将只需要在打印机上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照片,而且不论幅面大小,都很容易办到。这是影像图文输出市场转型时期,我们的进入,正是时候。”

刘景阳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在数码影像市场上,无论是数码相机,还是打印机、墨盒,中国都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基本为国外公司垄断;唯独在相纸或者说打印纸上,国际大公司还没有形成技术垄断,通过技术创新中国还有可能占有大的市场份额的机会。“目前在国内彩喷打印介质材料的市场上基本是国外产品一统天下,主要品牌为惠普、爱普生、柯达,其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日本爱普生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均很昂贵。国内产品主要是进口分切,在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的高端喷墨打印相纸产品出现。多年以前就有些厂商和研究单位投资对相关项目进行研发,但技术上至今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刘景阳和他的杰科思公司独自开发彩色喷墨打印材料生产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陆续成功地开发了高光彩色喷墨打印相纸、彩色喷墨打印纸和彩色喷墨打印胶片等系列产品,并通过租用生产设备开始批量供货,还成功地将产品销往国外。

在为此专门召开的“彩色喷墨打印相纸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把北京杰科思公司和柯达、惠普、爱普生、安妮等公司产品进行了对比,同时委托北京印刷学院做了技术测试,最后一致认为:北京杰科思公司的产品与现行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基本一致,填补了国内产品的空白。产品市场前景良好,是一个好项目,应该给予支持以加快产业化进程。

“谁都看得到这样的前景,所以,我们公司无论是在招人,还是在融资,还是在招商上,都比预料的要容易。”

刘景阳40多岁,黑头发中也有少许几根银丝。但猛一看,还是很年轻。你看他处理事务,有一股淡定从容的神态。

“人生到了这时候,正是做事业之时。该见的世面都见了,该有的也算有了,这时候,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或者说,如何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更顺畅。”

笔者跟着他到了北京通州的工厂。工厂正在建设中,即将投入使用。在一间准备用做库房的屋子里,一个工人把一根重重的钢轨,架在一个刚刚运到的长木箱上,这样他在折弯白铁皮时,会容易一些。

刘景阳抬脚轻轻地碰了碰长木箱,笑着问:“你刚才就在这上面工作的?”工人说是。

刘景阳说:这个箱子里装的东西,是我们这个厂最贵重的仪器,它价值30多万元呢。如果能找到其他的地方,最好不要在它上面施工。要是弄坏了,就影响工作的进度了。

工人连忙把钢轨搬下来,换了地方。

整个过程,刘景阳像是在商量,又像是在开玩笑,更像是在传播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既避免了技术上的风险,又避免了管理上的危机。

他的人生,肯定已经经历了多种转型。

他说:“我是个幸运的人,上中学时,正好碰上邓小平‘回潮’,我们是通过升学考试进入中学的;高中要毕业了,又赶上国家恢复高考,于是1978年,顺利地考上了大连轻工业学院;1982年大学毕业时,又正好赶上国家改革开放;1986年研究生毕业时,国家对科学技术和年轻人也很重视,所以很早就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并多次出国考察,培训;接着,又赶上国家鼓励自费出国留学,1995年出国后,到了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林产品系(后改为造纸科学和工程系),正好是我的专业;在回国时,又赶上国家大量吸引留学生回国……可以说,我一路都碰上好人了。”

坐在他的别克君威上,刘景阳跟笔者一一历数他的人生经历。最后笔者发现,实际上到今天,刘景阳已经经历了多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放弃。你要舍得放弃。事后回头一看,你的放弃全都是值得的。回国前我的生活变得舒适、安逸、按部就班,以往那种奋斗情景开始慢慢离我远去。我觉得这不是我到美国来的目的,我不甘心这样,总想做点什么。多年在外学习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也促使我想拥有一块试验田,于是我选择了回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