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6148600000026

第26章 向董俊彪学艺心得

?孙晖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太极拳爱好者,那还是在1947年,我从事本村(内丘县北阳村)教学工作时曾患了严重的胃病,当时求遍附近名医,扎针吃药不计其数,怎奈百治无效,且一医一说,无所适从。鉴于此,我遂决心学拳以自强,然学何拳为佳,有下乡干部王双增同志介绍太极拳为强身治病最好拳术。邢台会宁李宝玉(李香远)先生是我区太极拳名家,可惜不好接见,因此仅能作为一个线索。后闻任县大驿头村有韩玉泉老师,系会宁李氏传授,遂登门求学,韩与我村有亲眷关系,遂热心相授。历一年之间,学会了郝氏(郝为真)功架,经习练之后身体大受裨益,胃痛病逐渐消失。1952年5月,我考入邢台地区合作干部学校,学习7个月后,被分配南和县供销社,工作之余,仍以打郝氏拳为主。至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大炼钢铁”工作日夜繁忙,我又患了严重的胃神经官能症,失眠头痛,食欲不振加四肢无力,有时七八昼夜不能成眠,一般的镇痛药已无济于事,真是痛苦万分。1960年春病情更趋严重,遂向领导请求赴保定河北省第二干部疗养院修养治疗。在此期间我一方面学习气功疗法,另一方面有缘向保定武术名家黄锡林和杨雨溪学习杨式太极拳(黄、杨系保定尚武学社形意名家)和太极推手,深得二位器重并指点了一些拳术要领和窍要。自此内练气功,外练太极拳,神经官能症也日渐消失。至1961年底,我出院重返工作岗位。临出院时黄、杨二位老师说,基本功已基本掌握,只等将来“点眼”了(点眼我领会是开关通窍)。回去后,你们邢台有把式,可访一访,如到邯郸可找杨振基学习。

1962年春,又经县农林局长吴治邦介绍,从学于任县北街董俊彪师傅。董为杨式太极名家董英杰之第三子,深得其家传,对太极拳有高深造诣。我从学之初,师傅只是反复纠正功架,三年后,才逐渐授以推手并讲以功劲。但我禀性愚笨,抑或功夫不到家,董师之学,我实不及万分之一。

董师不愧是太极名家之子。观其演拳之行神,轻灵圆活,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其与人较,守则从容自如,发则猝然而出,迅雷不及掩耳。我曾问:“有人说,太极拳能把人吸起来,是真的吗?”

师笑说:“你可只管向我猛攻。”作为徒弟向师傅出手,我确实有点不好意思。

“不妨,你只管向我猛攻。”师继续说。

于是我即以揽扎衣式向其胸部迅速出击,从用力来说我自觉是得机得势的。岂料前手略已挨师之胸,只见师之胸部略做含、展。我前臂带身已随师之右手臂陡然直上滑起,师左手已顺我右臂向右肩后向下抠住我左臂部,这时我脚已离地悬起尺余。董师傅又笑说:“这算你输了吧,若放你的话,至少也得两丈以外了。”

“何以形成此劲呢?”我问。

“你只有刚进之猛而未有柔守之备,这叫刚柔不能相济,我稍事牵、滚,你就在我体前直上滑起,此即变向之合力,也即是物理之惯性,若说穿了并不神秘。”师继续答说。

我又问以柔化之道理。师说:“极松而后能空,极静而后能定,此二者是体,再加以全神贯注,心存整体和生克观念,虚实相间,敷盖而牵引,制胜之道,不外如是而已。来,你可随意攻我,当试以巧。”

遂与师搭手相接,牵动往来,细忖董师之功:攻左左虚,攻右右杳,上之无以测其高,下之无以测其深,其轻,如云、如絮,飘飘然而无从捉摸其劲路之所在;其灵,扶之即空,触之即杳;其沉,立如山岳,晃之不能动其分毫;其制人,控在其体前何点则必在何点,对方呆呆听其摆布;其发人,往往在稳静之中猝然爆发,迅雷不及掩耳,势不可当。师诚为杨式太极之嫡传,功夫已之化境,久已炉火纯青。可惜,晚年家境不好,中年丧偶,老年又伤长子,精神大受挫折,于80年代初,又患脑血栓症。此时我已回内丘原籍工作,去省视时,师已瘫痪于床头,口不能言,只以悲咽之情示意而已。师常说,与人对待,以力胜者谓之蛮,谓之横,以技胜者谓之巧,才称得起为“艺”。

师之一生,坎坷多乖,身怀绝技而未展,空有壮志亦未能酬,此君子之不迂时罢了,嗟夫。

我从学董师十年之久,奈禀性愚笨,加之都是业余学习董师之学,不能得其万一,且任县从学董门之师兄师弟,皆出我之上,虽我撰写了董师的口授之学,然亦不过一得之愚,至于今后拳事,还有待于向诸师兄师弟请教指正。

简叙拳事始末,以示不忘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