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看起来比较沉闷的人,这种性格特征极端一点儿就会发展成压抑甚至是自残。总体来说,适当地“教训一下自己”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类似的心理状况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得不到缓解的话,就会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在荣格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自虐的冲动,是因为自我认知和个人潜意识发生了冲突。很显然,这种悲观、迷茫的心理状态会让一个人背负极大的压力,而这是需要调整和释放的。在这里,荣格引用了一个发生在阿拉伯地区的故事,以此论证自己的观点。
大约在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执政时期,圣城麦加突然传出了一件怪事:有一个名叫马尔鲁夫·齐亚德的少年总是不断地用自己的头撞击门框,就像小鸡啄米一样。而医生看不出齐亚德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孩子根本就没有生病。医生找不出病根,而这个少年又很少说话,所以“魔鬼附身”的观点就流传开来。
当然,这个惊人的消息引起了百姓极大的恐慌——他们在集市中央点起了一堆干柴,并且布置好了祭坛,想要彻底消灭这个“魔鬼”。而谣言的制造者阿卜杜·乌尔德此前和齐亚德一家关系不和,他不断地煽动人们的情绪,试图加速齐亚德的死亡:“你把肉体给了魔鬼,是不是这个样子?”
被绑成一团的齐亚德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呆呆地望着眼前那一个地方。这种沉默似乎激起了邻居们的同情,年长的萨利夫·阿扎斯呼吁人们将齐亚德交送官府,而不要因为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杀人。
乌尔德却毫不理会,他极力地想要将眼前这个年轻人推向死亡的境地——在他的奔走呼号下,民众的愤怒再一次被点燃了,大家都要将这个“被魔鬼附身的人”处以极刑。就在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刻,万民的领袖塔利卜出现了,他下令松绑齐亚德,并且向所有人宣布:“你们既然没有任何证据,为什么要杀死这样一个柔弱的少年呢?”
乌尔德回答说:“尊敬的塔利卜,如果齐亚德不是被魔鬼附身,那么他又为什么表现出这种怪异、癫狂的状况呢?您现在看到我们要烧死一个魔鬼的种子而感到于心不忍,那么,将来这个妖魔吞噬了您的子民,到那时又当如何定论呢?”
塔利卜没有理会这个问题,而是直接反驳对方说:“你说这个孩子被魔鬼控制了,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呢?”
“魔鬼掌握了他的灵魂,并且一直都在试图从这副肉身中潜逃出去,”乌尔德说,“万民之主啊,您难道没有看见它命令他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头部,进而想要从那里逃出来吗?”
塔利卜又看了一眼奄奄一息的齐亚德,然后对众人说:“如果你们当中真的有人成了魔鬼的俘虏,那么毫无办法,只有依靠伟大的安拉拯救了,但是现在一切都还没有成为事实,我就有责任保护每一位子民。”
说完这句话之后,塔利卜将齐亚德带回了自己的宫殿,还专门让人给他找了一栋房屋居住,每天都有12名女仆侍候齐亚德的饮食起居。一连7天过去了,那个原本郁郁寡欢、动不动就将头往门框上撞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泼开朗、聪明睿智的机灵鬼。为了考验齐亚德的才能,塔利卜给他布置了很多任务。结果,这些看上去非常困难的任务在齐亚德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他成功地化解了危机,这一点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在随后的日子里,塔利卜不断地提拔、重用齐亚德,事实表明齐亚德也是一个栋梁之才。如此一来,关于“魔鬼附身”的流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对于“怪杰齐亚德”入宫前后的不同表现,人们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此期间这个年轻人既没有吃药,也没有接受诊治,结果却显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荣格在研究了齐亚德的事情之后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指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个人认知和本身的潜意识相矛盾时就会出现各种抑郁、沉默,甚至伤害自己的状况。
“经过仔细研究以及事情后来的发展,我发现在齐亚德的潜意识中,他一直都是将自己看作一个‘栋梁之才’来对待的,”荣格说,“这种感情是非常隐晦的,或许齐亚德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自我认知和个人潜意识两个方面来评判这件事。”
(1)齐亚德的潜意识中的纳西索斯情结
荣格指出,齐亚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而且他是家族中唯一一个男孩,所以家人的宠爱和邻居的敬畏在年幼的齐亚德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儿时的记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过于顺利、安逸的生活,再加上齐亚德本身聪明过人,他逐渐在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形成了自己远胜他人的心理。
“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成长是有利的,”荣格说,“但是太过顺利的童年会让很多人形成过分高估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这种过分自信的心理实际上非常隐晦,更多的时候它是潜伏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的。”
按照荣格的解释,事情的原委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正是由于良好的生存环境,让齐亚德不知不觉地陷入了对自己的极度迷恋当中。在他看来,自己应该是改造世界的王者,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应该经过他的引导才会走向正确的一面。
很显然,这是一种过分高估自己的表现。但是齐亚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思维考量世界,结果当他真正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他变得极为消沉,甚至做出了自虐这样的事情。
(2)残酷的自我认知击碎幻想重回地球
具体说来,齐亚德的自我认知也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的。第一个就是和个人潜意识相重合的“我能”阶段,随后才是充斥着自卑心理的“不能”心态。
荣格解释说,自从齐亚德的父亲过世之后,保护齐亚德的“温室”就完全被打破了:他逐渐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并且不止一次地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否定。而在此之前,他是受人尊敬、为所欲为的。可以说,正是连续不断的失败让齐亚德走上了一条自我否定的道路。
虽然齐亚德试图将自己当作一个平凡人来对待,但是残留在他潜意识中的自恋情结却在这个时候不断地提醒、拷问他。这一无比尖锐的矛盾最终让他歇斯底里,甚至通过不断撞击门框来发泄痛苦。
最后,荣格总结说:“当一个人开始否定自己,并且发现现实远远超出了他自身的控制时,这个人的潜意识就会驱使他‘惩罚’自己的肉体,这就是自虐的基本动因。”对于荣格的观点,我们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的设计师,当他发现自己塑造出了一个不完美的作品时就会从潜意识中感到伤心和绝望,最后不自觉地惩罚自己的肉体。然而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状况,但却只有极少数人有“自残”倾向。对此,荣格再一次强调,自虐是自我认知和个人潜意识共同生成的产物,否定自己只是一个方面,而此前在潜意识当中的自我肯定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单纯的自负或者是自我否定都不会诱导一个人伤害自己,唯有当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时类似情形发生的概率才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