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兵法宝典丛书——李卫公问对
6050300000047

第47章 (九)

“原文”

太宗曰:“汉高祖能将[1]将,其后韩、彭[2]见诛[3],萧何[4]下狱,何故如此?”

靖曰:“臣观刘、项[5]皆非将将之君。当秦之亡也,张良本为韩报仇,陈平[6]、韩信皆怨[7]楚不用,故假[8]汉之势自为奋尔[9]。至于萧、曹[10]、樊[11]、灌[12],悉由亡命[13],高祖因之以[14]得天下。设使[15]六国之后复立[16],人人各怀其旧[17],则虽[18]有能将将之才,岂为汉用哉?臣谓汉得天下,由张良借箸之谋[19],萧何漕挽之功[20]也。以此言之,韩、彭见诛,范增[21]不用,其事同也。臣故谓刘、项皆非将将之君。”

“注释”

[1]将:动词,统率。

[2]彭:彭越,汉初军事家。

[3]诛:被杀。

[4]萧何:江苏沛县人,汉初政治家。

[5]项:项羽,名籍。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秦末时,领导农民起义,成为起义军领袖。灭秦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而在与刘邦的争战中,最终失败,后自刎乌江。

[6]陈平:汉初政治家,富有谋略。

[7]怨:怨恨。

[8]假:借,依托。

[9]自为奋尔:自己谋求出路。

[10]曹:曹参,汉初政治家、军事家。

[11]樊:樊哙,汉初功臣。

[12]灌:灌婴,汉初名将。

[13]亡命:亡命之徒。

[14]因之以:依靠这些人的意思。

[15]使:假使,假如。

[16]复立:复国。

[17]人人各怀其旧:这些人必会怀念旧主。

[18]虽:即使。

[19]张良借箸之谋:指张良用筷子为刘邦谋划天下形势。

[20]萧何漕挽之功:指楚汉战争时,萧何在后方为刘邦运送物资。

[21]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

“译文”

唐太宗问:“汉高祖善于统御将帅,后来韩信和彭越被杀,萧何又下狱,为什么这样对待功臣呢?”

李靖答道:“我看刘邦、项羽都不是善于统御将帅的君王。当秦朝将灭亡时,张良本来是想为韩国报仇,陈平、韩信都怨恨楚项王不肯重用,所以他们借刘邦的势力来为自己谋求出路。至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都是亡命之徒,投奔刘邦,高祖因为任用了这些人才得了天下。假使当时使六国的后代重新复国,这些人必会怀念旧主而离去,刘邦纵有御将才能,他们又怎能为汉所用呢?我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由于张良借箸之谋和萧何漕挽之功。以此来说,韩信和彭越的被杀,范增的不被重用,这两件事情是相同的。所以说刘邦和项羽都不是善于统御将帅的君王。”

“原文”

大宗曰:“光武中兴[1],能保全功臣,不任[2]以吏事,此则善于将将乎?”

靖曰:“光武虽藉[3]前构[4],易于成功,然莽势[5]不下于项籍,寇、邓[6]未越[7]于萧、张,独能推赤心[8],用柔治[9],保全功臣,贤[10]于高祖远矣!以此论[11]将将之道[12],臣谓光武得之[13]。”

“注释”

[1]中兴:重新兴盛。

[2]任:主持,掌管。

[3]藉:依靠。

[4]前构:前人的事业。

[5]势:权势。

[6]寇、邓:指寇恂、邓禹,二人都为东汉开国功臣。

[7]越:超过,超出。

[8]推赤心:以至诚待人。

[9]柔治:指温柔的政策。

[10]贤:贤明,英明。

[11]论:评论,谈论。

[12]道:方法。

[13]得之:得到,成功。

“译文”

唐太宗问:“光武中兴以后,为了保全功臣,不让他们主管朝政,这是善于统御将帅吗?”

李靖答道:“光武帝虽然凭借前人的基业成功,然而王莽的权势不下于项羽,寇恂和邓禹的才能也没有超过萧何和张良,可是光武帝独能以至诚待人,使用温和的政策保全功臣,这就比高祖高明多了。以这样事例来评论统御将帅的方法,我认为光武帝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