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之初——追寻祖先的足迹
6048800000003

第3章 人类的直系祖先

在长期的人类演化历史中,伴随着火的使用,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慢慢地由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其典型过渡类型的人类化石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也陆续发现,主要包括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等。

■猿人与早期智人之间的过渡

在研究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过程

中,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遗址,如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

金牛山人遗址是在辽宁省营口西南永安乡的金牛山发现的,那里出土了一个完整的男性人体化石,包括头骨、脊椎、肋骨、髋骨和四肢骨等。我们通常发现的人体化石一般都很少,而且很不完整,而金牛山人化石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体化石,因此是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从金牛山人的形体特征来看,其眉骨较低,颅骨壁较薄,牙齿也没有北京人那样粗,从整体看来,比北京人要进步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其属于从猿人到早期智人的过渡类型。

197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了大荔人的人体化石。大荔人人体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根据化石推测,他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头骨的特征为颧骨不高,额骨低平,额部后倾,头顶有矢状脊,骨壁厚度大于北京人的平均厚度。考古学家认定其为早期智人,是猿人向智人发展的比较完全的类型,考古学界称之为“大荔智人”。

而考古学家在山西阳高许

家窑村发现的许家窑人也属于从猿人到智人的过渡类型。从考古发掘的人体化石来看,许家窑人体制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曲度介于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脑动脉分枝比北京人复杂,后肢比前肢长。枕骨圆枕没有北京人那样宽而突出,吻部前伸,但没有北京人那样显著。从整个人体特征来看,我们发现许家窑人比北京人进化了很多。另外,从许家窑遗址还发现了很多石制品,有各种各样的石器,比较难得的是发现了1000多件石球。考古学家认为,许家窑人同样懂得制造工具,使用火。

通过对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这些由猿人到早期智人之间过渡类型的研究,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找寻人类从猿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若干轨迹,对于我们解答猿人向智人进化的具体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早期智人

历经无数的苦难与艰辛,人类缓慢地从猿人进化到早期智人。根据考古学家发现,在中华大地上,同样有着很多典型的早期智人遗址,如马坝人、长阳人以及丁村人等,对于我们了解远古祖先早期智人的活动很有帮助。

1958年,考古学家在广东韶关的狮子山发现马坝人遗址。这里出土了一个残存的人体化石,包括额骨、顶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推测为一个中年男性,额骨向后倾斜,眉嵴粗壮且向前突出,骨壁比现代人较厚。考古学家认为从形体特征分析,马坝人已经能够区别于猿人,应该属于早期智人。

1959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长阳关老山的龙骨洞中发现一些古人类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左上颌骨和一枚牙齿。从人体化石的形体来看,长阳人颌骨吻部并不明显突出,表面粗糙不平,牙齿冠面有较多的皱纹,犬齿隆突显著,鼻腔底壁较平。考古学界根据这些特征断定,长阳人属于早期智人。

另外,在山西发现丁村文化。丁村属于襄汾县,在汾河东岸,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发现一块人类头顶骨和3枚牙齿。所发掘出的石制品数量达2000多件,包括刮削器、单边形器、多边形器、尖状器、厚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还有很富有特色的大三棱尖状器。这一切都说明在丁村生活的远古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工具。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丁村文化属于典型的早期智人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

大约5万年前,人类的历史演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世界上的三大人种已经基本形成。属于中华民族直系祖先的蒙古人种也在这一时候开始形成。人类的文明开始进入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中国考古学家的发现,在中华大

地上保存着大量的晚期智人遗址,包括山顶洞人遗址、柳江人遗址和资阳人遗址等,充分说明我们的远古祖先广泛活跃在中华大地上。

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山顶,紧靠北京人发现地点。考古学家发现了3个相当完整的头骨及许多人类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脊椎骨和肢骨等。从山顶洞人的形体特征来看,头骨比较粗硕,头很长,额部倾斜,上面部低矮,眼眶较低,梨状孔宽阔,脑容量跟现代人相近。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分上下两层,上层接近洞口处,比较宽阔,有烧火的灰烬等,推测为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洞穴的下层比较集中地保存着人们的骨骼,并且人体骨骼附近被撒上许多红色的赤铁矿粉末,另外还难得地找到一些陪葬的装饰品。考古学家推测洞穴下层为山顶洞人的墓穴。从山顶洞人陪葬的装饰品来看,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角器,另外还有穿孔石珠、穿孔兽牙、鸟骨管等装饰品,这说明当时的远古祖先们已经具有爱美的观念。当时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也比以前的要丰富得多,如锥、针、鱼叉等都已经开始出现。

考古学家依据大量发现,

经过极其严密的科学论证,大多数学者认为山顶洞人属于典型的晚期智人,具有晚期智人的明显特征。

■河套人

内蒙古的“河套人”是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首次发现的,其遗址位于萨拉乌苏河流域。1922年,法国博物学家、北疆博物院创办人桑志华到萨拉乌苏考察时,在当地蒙古族向导的引导下,采集到许多动物化石和一块人类股骨。后来,在整理标本的过程中,又发现一枚人牙。之后,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在其发表的研究报告里将之定为“鄂尔多斯人牙”。因汉译将“OTDOS”误译成“河套”,于是内蒙古的“河套人”成了中国人类化石家族里的一员。

从内蒙古河套人的遗址来看,萨拉乌苏文化遗址由清水沟湾、跌哨沟湾、杨树沟湾、大沟湾、范家沟湾、杨四沟湾、米粮沟湾、三岔沟湾等8个地点组成,分布在萨拉乌苏河沿岸34公里的狭长范围内。迄今为止,共发现人类化石、石器等文化遗物380多种,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鸟类化石等种类达45种以上,由此可见内蒙古河套人的生活环境。

河套人至少在3.5万年之前就开始活动。河套人的发现具有巨大的考古意义。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是著名的河套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内涵丰富,层位清楚,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古人类学领域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它对研究人类进化过程和中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及中国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类型和特征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了解过去人类的演进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其他晚期智人

作为我们的直系祖先,晚期智人还活动在中国其他地方。在中国各地发现过多处遗址,其中以柳江人和资阳人最为典型。

考古学家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发现了柳江人遗址。这里出土了一些古人类化石,包括一个头骨、两段肱骨以及髋骨、椎骨、骶骨等。从柳江人的形体特征来看,他们已经跟现代人接近,但是还保留着若干的原始特征,如面部短宽,眼眶低扁,鼻部宽阔,门齿为铲形等。另外,柳江人的身体比较矮小。根据考古学家认定,柳江人应属较早的蒙古人种类型。

1951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一些古人类化石和动物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个头骨化石标本。颅顶保存完整,颅底大部缺失,另外有一块硬腭。从资阳人的人体特征来看,整体特征也已经跟现代人接近,但仍保存着若干的原始特征,如眉嵴显著,颞骨鳞部较低矮而平整,弧度较现代人稍小。据考古学家分析,资阳人属于晚期智人的蒙古人种。

除上面介绍的柳江人、资阳人外,中国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早期智人的遗址,如吉林的安图人、云南的丽江人、贵州的穿洞人、台湾的左镇人等,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足见我们远古祖先在中华大地上活动范围之广。

总之,中华文明诞生于其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在漫长的历史进化长河中,我们的远古祖先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巫山人、西侯度人、元谋人,到中期的蓝田人、北京人,再到我们的直系祖先—山顶洞人、柳江人等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火与制造工具对于人类的进化有着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