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之初——追寻祖先的足迹
6048800000019

第19章 炎帝和黄帝

五帝的说法也有很多版本。《世本》、《大戴礼》、《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易·系辞下》以伏羲(太)、神农(炎帝)、黄帝、帝尧、帝舜为五帝;《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汉书·魏相传》以太、炎帝、黄帝、少、颛顼为五帝;《帝王世纪》以少昊、颛顼(高阳)、高辛、帝尧、帝舜为五帝;此外还有以东方苍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称为五帝的。

上古神话经过后世文人学者的加工,逐渐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彻底神化,把原本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都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天神;另一个方向是圣王化,淡去神怪色彩,尽量向自以为真实的历史靠拢,野蛮时代的英雄们就此变成了仁德兼备的君主的楷模。前面所述天皇从12个脑袋的天神演变为统治人世的12个兄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根据前一种神话扭曲法则,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是天神,甚至说炎帝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氏。世界由五方天帝统治,东方天帝是太,手持圆规的木神句芒做他的辅佐,掌管春天;南方天帝是炎帝,手持秤杆的火神祝融做他的辅佐,掌管夏天;西方天帝是少昊,手持曲尺的金神蓐收做他的辅佐,掌管秋天;北方天帝是颛顼,手持称锤的风神(一说为海神)禺强做他的辅佐,掌管冬天;中央天帝就是黄帝,手持绳子的土神后土做他的辅佐,总管各方,统治四季。

炎帝不仅是南方天帝,同时也是太阳神,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都是他的子孙。此外,他还生了几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名叫女娃。女娃某一次前往东海游玩,不幸被风浪卷走,葬身海底,灵魂化为一只小鸟,名叫精卫。为了报仇,精卫不辞辛劳地衔来西山的石子、树枝,想要填平东海——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大诗人陶渊明曾经赞叹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东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在诗中和精卫并称的刑天,据说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因为反抗天帝的统治而被砍下脑袋。但他丝毫不肯退缩,没有了头颅,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口,依旧手持盾牌(干)和斧子(戚),高呼酣战。

再拉回来说统治南方的天帝炎帝,炎帝曾一度遭到恶神蚩尤的进攻,节节败退,被迫向中央天帝黄帝求救。黄帝也写做“皇帝”,就是皇天上帝的意思,是最尊贵的天神。据说他长着四张面孔,可以同时看到四方万里以外。他居住在昆仑山上华丽的宫殿中,有各种相貌奇特的神灵或者神兽做他的护卫。在得到炎帝求援的信息后,黄帝就召集麾下各方神灵,前往讨伐蚩尤,双方在涿鹿展开了大战。

《太平御览》上说,蚩尤有兄弟81人,全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吃的是泥沙,善于打造兵器。《述异记》上说,蚩尤本人是人身牛蹄,4目6手。但这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他统率了大批猛兽和魑魅魍魉等善于蛊惑人心的妖魔鬼怪。身为南方天帝的炎帝就是在这些鬼怪面前战败而逃的,而中央天帝黄帝一开始也因为轻敌,吃了一个大败仗。

蚩尤造成一场大雾,把黄帝的军队全都笼罩进去,一连3天3夜找不到出来的道路。幸亏黄帝手下有个臣子名叫风后,足智多谋,他临时造了一辆指南车,不管朝什么方向前进,车上的小木人永远手指南方,这才把大军从迷雾中引领出来。这种传说中的指南车,后世有许多学者都复制或重新创造过,它和今天的指南针不同,并非利用磁力,而只靠齿轮传动,充分体现了华夏先民的伟大智慧。

黄帝领兵杀出浓雾以后,就唤来神兽应龙(有翼的神龙),兴起大风雨,赶跑了魑魅魍魉,可是蚩尤随即请来主管风雨的大神风伯和雨师,应龙小巫见大巫,黄帝又吃一个大败仗。黄帝没有办法,只得叫来他的女儿“魃”助战。这魃是干旱之神,所过之处云收雨散,土地干裂,风伯、雨师不敌败走。

黄帝为了鼓舞士气,剥下一足怪兽“夔”的皮,并抽出隐居在雷泽中的雷神的骨头,做成巨大的战鼓和鼓棰。鼓声隆隆,士气振奋,黄帝大军漫山遍野地掩杀过去,蚩尤终于败下阵来,只得去请巨人夸父一族助战。危急时刻,天上突然降下一位名叫“玄女”的天神,传授给黄帝兵法,帮助他最终击败了蚩尤。一种说法,黄帝立刻砍下了蚩尤的头,把沾染血迹的镣铐抛在原野上,就变成了一片枫林。另外一种说法,蚩尤败逃到冀州,又和黄帝打了一仗才被擒获,黄帝将其斩为两段,所以当地就被称作“解”(今山西解州附近),解就是分解的意思。

然而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按照后世圣王化的神话体系来描述,却又是另外一种面貌。在这种神话中,黄帝被称为有熊氏或轩辕氏(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车辆),是统治黄河流域西部的圣王。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被称为烈山氏(或许说明那是个刀耕火种的氏族),是统治黄河中下游的圣王。蚩尤是炎帝南方的氏族首领,曾一度臣服于炎帝(另一说他本身就是炎帝的侄子),但后来联络了更南方的九黎氏族,向年老体衰的炎帝发起猛烈进攻。

所谓“兽身人语”,或许说明蚩尤的士兵都身穿皮甲;“铜头铁额”,或许说明他们头戴金属头盔;所谓“食沙”,或许是指农业较为发达,都吃粟米。面对拥有如此精良的装备和后勤补给的蚩尤部族,还处于玉兵时代(“玉兵”指的是玉制的工具,有学者认为中国在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之间曾有过一段玉兵时代)的炎帝氏族当然不是对手。《逸周书·尝麦篇》说:“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这是第一次涿鹿之战,结果炎帝大败,“九隅无遗”,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被迫逃到西方,向黄帝氏族求救。

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联合起来,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在涿鹿打败了蚩尤。古史记载说这仗打得非常惨烈,“血流漂橹”。关于蚩尤的下场,在这一神话体系中也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说,蚩尤被杀,九黎氏族的残余向南逃入深山,逐渐繁衍成为现今西南苗、彝等少数民族。另外也有认为蚩尤并没有被杀死,而是归顺了黄帝,成为黄帝手下掌管军队的重臣。而最能体现蚩尤武力与威望的说法是:蚩尤兵败被杀之后,原先归附他的小部族纷起造反。黄帝就命人画了蚩尤的画像,让人拿着巡游天下,告诉那些小部族的人,说是蚩尤没有死,结果那些造反的部族马上就乖乖降伏,再也不敢造反了。

黄帝打败蚩尤而入居中原以后,就赖着不肯走了,最终和炎帝产生矛盾,双方又打了一场大仗,就是第三次涿鹿大战。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说当初蚩尤赶走炎帝,就篡夺了炎帝的称号,所以黄炎之战其实就是第二次涿鹿大战。总之,最终黄、炎两个氏族通过战争终于联合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尊崇,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被认为是他一个人完成的。在黄帝之前,人们只能在树上或者山洞中作巢,黄帝发明了房屋,让人们有了温暖舒适的居住地。他还发明了衣裳、车船、陶器等。此外在军事上,黄帝还创制了兵器和阵法。

黄帝的妻子和由他任命的臣子们也对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正妻螺祖发明了养蚕和抽丝,并将蚕丝织成绸缎。大臣仓颉发明文字以代替结绳记事;雍父制造臼杵用来舂米;大挠(或说为容成)制定干支历法以利农时;伶伦发明乐器,制定音律;共鼓、货狄发明造船术;挥、牟发明弓箭;隶首发明算术……神话体系中许多天神,在圣王化以后,也都被称为是黄帝的后裔,最著名的有少昊、颛顼、帝喾等等。

少昊又称穷桑氏或金天氏,据说曾在东方海外建国,以百鸟为官,比如凤凰是总管,鹁鸪掌管教育、鹫鸟掌管军事、布谷鸟掌管建筑、老鹰掌管刑法、斑鸠掌管言论,等等。后来少昊回到中原,代替伏羲(某些神话体系中称为太氏)出任东方天帝,或说就任西方天帝。从穷桑氏的名称和崇拜凤凰的习俗来看,专家普遍认为少昊所指代的应该是古代居住在山东半岛一带的东夷民族。圣王化的神话体系中,说少昊是黄帝之子,或者是伏羲的外甥。

颛顼又称高阳氏,原本为北方天帝,后来继承黄帝的中央天帝之位,派了大臣重和黎测量大地的宽度,并且隔断天与地的通途,使天神和人类不再互相往来。在圣王化的神话体系中,颛顼被认为是黄帝的孙子。《史记·五帝本纪》说他是个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能够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又能够观测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历法,称《颛顼历》。此外,他还制定出各种祭祀和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

因为传说中颛顼也曾担任过火神,所以某些神话把他和火神祝融混同起来,说他和水神共工在不周山前展开了那场几乎毁灭世界的大战—但那样一来,女娲补天就要变成黄帝和蚩尤大战以后的事情了。

帝喾又称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颛顼是他的伯父。据说他也生于穷桑,少小聪明好学,15岁起辅佐颛顼,30岁得到帝位,迁都亳邑(今河南偃师西南),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传说他能操纵星辰,掌握观察时间和节气的方法,以指导生产。帝喾有4个妻子,分别是姜、简狄、庆节和常仪。姜生了弃(即后稷),是周朝的族先;简狄吞下燕卵而怀孕,生了契,是商朝的祖先;庆节生下尧;常仪生下挚。有专家认为,常仪就是古代传说中的月神,和嫦娥是同音异写。

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盘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还喜好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和湖南长沙。这或许说明在夏朝建立以前很久,我们祖先的足迹就已经遍布现在大半个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