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统一王朝的诞生
6047700000005

第5章 消除原六国反秦势力

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一方面,通过迁徙豪富、销毁兵器、毁坏城郭等措施进一步打压六国旧贵等反秦力量,并且在10年之内5次巡狩天下,慑服四方,“初并天下”的中央集权政治格局进一步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南平百越,北伐匈奴,经略“西南夷”,进一步开疆拓土,开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新局面。此外,秦朝还通过取缔私学、焚书坑儒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些措施尽管钳制了割据分裂势力,却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秦朝“初并天下”,结束过去“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战乱局面,改变长期以来“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状态,顺大势而得民心。然而,尽管秦朝君臣一再粉饰天下“罔不宾服”的大好政治形势,但是秦与六国旧贵之间旧仇未已又树新怨,关东旧势力蠢蠢欲动,伺机谋反。如何对付这股逆流,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成果,成为摆在秦朝君臣面前的头号难题。无论秦朝怎么迁徙豪富,销兵毁郭,这一历史性的难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

■迁徙豪富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有的旧贵达官和名流豪富眼见大势已去,便四处逃匿,隐姓埋名,有的甚至挟余威招兵买马,聚集力量,妄图东山再起,重整河山。韩、赵、魏被灭后,“三晋大夫,皆不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韩国旧贵族张良,先祖“五世相韩”;韩亡以后,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楚亡以后,大夫“不欲为秦”,逃逸者达百数,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楚国还盛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如何防范六国旧贵的复辟阴谋,始终是秦皇朝的心腹大患。

针对这种情势,秦朝除悬赏缉捕逃亡旧贵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破魏以后,徙魏大梁都于丰(今江苏丰县),将魏国“用铁冶富”的豪富孔氏及天下不轨之徒迁到南阳;灭赵后,将赵王迁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将当地豪富迁于巴蜀;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更曾大规模地“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

秦皇朝将这些豪富、旧贵远道迁徙,究竟有何意图呢?一方面,这些旧贵和豪富人地两分,失去了政治和经济资源,遭受的打击是致命的。他们再也没有犯上作乱的基础。很多豪富远走他乡,不得不抛家弃产,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如赵国“用铁冶富”的豪富卓氏国破迁蜀,离开家乡时,“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打击这些豪富,就迫使封建割据势力失去了独霸一方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秦都咸阳和巴蜀等地的经济发展。有些豪富动迁以后又富甲一方。如上述魏国富豪孔氏迁徙至南阳以后,继续经营冶铁,“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甚而至于“家致富数千金”。这些豪富在新居地区经营工商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秦朝税收的增加,巩固了秦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销毁兵器

秦灭六国后,六国兵器大量散佚民间,甚至有人故意埋藏起来以备后用,这成为秦皇朝的心头之患。这一历史事实得到大量考古资料的证实。1971年,河南省博物馆在河南郑县附近的战国时期韩国都城城垣遗址中发掘出一个埋藏兵器的大土坑。坑内主要埋藏大量兵器及兵器残片。仅带有铭文的铜制戈、矛、剑就有180余件。从铭文可以看出,这批兵器多出于战国晚期,最晚的为韩王安八年(前231)。结合《史记·韩世家》的相关记载,韩亡于韩王安九年(前230),可以推断这批武器正是韩国败亡时埋藏起来的。这些隐佚兵器给新生的秦朝政权及其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为防止六国旧势力和人民的反秦斗争,始皇在兼并战争刚结束之际,就下令各郡县收缴天下兵器,集中销毁。“聚之咸阳,销以为钟”,又铸成12个各自重达120吨的铜人,悉以作为宫廷饰物,显示威强。尽管班固在其《汉书·五行志》中给这段历史涂抹上一层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始皇所为决非仅仅依凭天人之象,而是有其现实政治目的。只不过,“天下初并”,这样重大的举动,还是颇能慑服人心。

■毁坏城郭

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山东六国兼并战争旷日持久,尤其为了阻挡秦国的铁骑兵锋,各国大修城池,遍设关塞,妄图苟延残喘。其时,楚国建有方城;齐、赵、燕等国甚至筑有内地长城。魏国西部边界与秦国接壤,更是如临大敌,惊若寒蝉,不仅与秦相接的广大地区“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漉州之地”,都筑起长城以防备强秦,内地军事要塞也大多筑有城池。就拿魏都大梁来说,城墙相当严实,滴水不漏,以至秦军引河沟之水淹灌城池,足足用了3个月才攻破大梁。各诸侯国还多在边地河流旁修建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甚至“以邻为壑”,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布局,造成不合理的人为水患。

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消除六国旧贵依凭旧有川防城郭反秦的隐患,通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样做,不仅扫荡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军事基础,还便利了各地交通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秦朝采取上述措施虽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六国反秦势力并未根本消除,在秦失其鹿以后,群雄蜂起,有的甚至以复国为旗号笼络人心,如项梁叔侄起兵反秦时便打着楚怀王的旗号。要从根本上消除封建割据的诸种因素,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