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统一王朝的诞生
6047700000019

第19章 短暂而辉煌的帝都

咸阳位于关中腹地,地势平坦开阔,河流纵横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秦的先祖孝公把眼光投向这块物华风茂的土地,并于公元前350年迁都于此。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也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代帝国的大都城。在帝都咸阳城内,车水马龙,宫殿林立,遮天蔽日,宫娥美女、奇珍异宝充塞其间,宛如人间仙境,一时辉煌之极。

群星拱月,君临天下

始皇在征战六国的过程中,每灭一国都要让画师把这个国家的都城王宫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的渭北地区一一仿建。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南岸则是皇室宗庙和苑囿,间有华阳宫、章台宫、兴乐宫等数座宫殿。北岸地势较高,是秦的先王们居住、办公的重要地区。始皇在北岸仿建六国宫殿,皆以咸阳宫为中心,让六国宫殿与咸阳宫呈众星拱月之势,以象征始皇翦灭六国、君临天下的王者气势。始皇共仿建了六国宫殿1 4 5座,风格各异,鳞次栉比。各宫殿装饰着从六国掠夺而来的钟鼓馔玉,充养着六国的宫娥美女,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处于中心位置的咸阳宫相连。始皇居于咸阳宫,坐拥六国宫室美女,尽享极乐。

居于“众星”围捧之中的咸阳宫,始建于秦孝公时,当年他迁都于此即建立了这座宫殿,并在此举行各种大型典礼及日常朝会。后经秦的几个君王不断扩建,在始皇之前就已高大雄伟,颇有气势了。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对咸阳宫进行扩建重修,在其外部增加了许多附属建筑,“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意在让咸阳宫像天帝居住的紫宫一样,宫门四开,不断延伸。始皇虽称王于人间,但刻意模仿天象,以增添自己作为始皇帝的神圣感。

上应天象,下展帝威

始皇为显示皇权的神圣和神秘,在自己居住的宫殿上煞费苦心,一心想要应和天象,展示自己与上天无二的帝王之威。

统一六国后不久,始皇在渭水南岸修筑信宫,“再宿曰信”,信宫是供皇帝巡驾至渭南暂时居住用的。建成之后改名为“极庙”,象征宇宙天极,用来祭祀天帝。为使极庙名符其实,始皇对刚完工的信宫进行了改造,按天上的星宿位置安排极庙的布局:正中的宫殿正对着北极星,叫营殿,象征着二十八星宿之一的营室星座。皇帝居住的宫室称紫宫,象征着紫宫星座。这一星座是传说中天帝的居室。自极庙向北修建了甬道,跨过渭河,与北岸的咸阳宫相连。在渭河上,始皇还扩建了连接南北的横桥。横桥建成后,把帝都南北连成一片,其宏伟壮观宛如长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称赞道:“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始皇好大喜功,他统一六国后即大兴土木扩建帝都,以期与其至尊的身份相匹配。他每建一宫,每筑一殿都不是随意而动,而是用心规划、意味深长。《三辅黄图》记载了他营建一代帝都的宏伟蓝图:“始皇兼天下,都咸阳,因北陵宫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由此可见,始皇规划自己的帝都时,总是以天象为参照。他在南北两岸修建的极庙和咸阳宫皆象征天帝的紫宫,横贯帝都咸阳的渭水,始皇视之为天上的银河,渭水之上的横桥象征着连接银河的鹊桥,牛郎织女相会于此。始皇大胆而奇特的想像让人叹服,他一心梦想着将帝都打造成一个人间天界,让自己的基业如宇宙天极般亘古长存、传之无穷,为此他几乎倾尽举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始皇精心营建起的帝都是辉煌的,但不像他所希望的那“传之后世无穷”,而是命如昙花,转瞬即逝。

阿房宫——承帝气而寿短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嫌咸阳宫殿太小,还不足以显出他的帝王之气,决定在渭水南岸的皇家苑囿—上林苑另造新朝宫,以取代渭北的咸阳宫。新朝宫的地址选在渭南的上林苑,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当年周文王的丰京和周武王的镐京所在。文王和武王是历史上流芳百世的两位贤君,而今他们的都城领地就在始皇的帝都南边。始皇便想借两人的帝王之气,再增帝都的辉煌,也想趁建朝宫于此而分得二人的一点英名重望,以庇佑大秦永盛不衰。

始皇亲自为新朝宫作了总体设计。在始皇的规划中,新朝宫远比咸阳宫宏伟壮丽、气势磅礴。朝宫主体部分—前殿,就是著名的阿房宫。阿房宫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400多米,宫殿上层可坐万人,下层可以树起40多米高的旗杆。宫殿大门是用磁石做的,如果有人暗藏兵器想入宫行刺的话,就会被磁石大门吸住。看来荆轲一刺给始皇留下了无穷后怕。阿房宫殿前矗立着12座巨大的铜人,这些铜像是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熔掉以后浇铸而成的。12尊巨大的铜人分列于殿前,显示始皇征服天下后的自信和威严,这是何等逼人的气势!从阿房宫前殿到不远的南山,修建了一条阁道,阁道蜿蜒而上,直至山顶。在山顶始皇顺山势修建了阿房宫阙,以作宫殿的大门。始皇将宫门修于南山之巅,与其求仙思想有关,他以为通过此门便可与天界神仙往来,或是让上界仙气顺势而下,泽被朝宫。自阿房宫向北,还建有甬道,连接北面的咸阳宫旧宫。在设计新朝宫的过程中,始皇依然不忘上应天象的布局。

始皇三十五年,阿房宫正式破土动工。这是一项浩大艰巨的工程。建筑使用的石料要从北山运来,木材则需采自川蜀之地。无数罪徒役民南北奔走,斩木凿石,日未出已作,日已落而未归。无奈新朝宫实在太庞大了,直至始皇去世,其主体部分前殿仍未完成。至秦二世胡亥,下令继续修建,3年后秦朝灭亡,这一浩大工程仍未竣工,秦的统治者还未来得及给新朝宫起名,后人便把它称为阿房宫,意为建立在阿山上的宫殿。新朝宫虽然未竟,其豪华奢侈、巍峨壮丽的气势已经让人不敢想像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脚:早上渭水河面泛起了厚厚的膏脂,那是宫娥美女们泼掉的胭脂水粉;晚上宫殿上空烟雾缭绕,那是皇后嫔妃们燃起椒兰香熏。阿房宫里金块如同砖头,珍珠如同白雪。杜牧用铺叙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阿房宫金壁辉煌的奢靡之势。

始皇修建新朝宫,本意是想承千古帝王之气,以显大秦之辉煌,却没想到因此榨干了无数百姓的血汗,让大秦崩溃于百姓的讨伐之中,尚未完成的阿房宫也被项羽的一把大火烧成残垣断壁。

骊山陵墓——冥界中的帝王家园

帝王生前过的都是钟鼎鸣食、呼风唤雨的生活,为了能在死后继续享受这种生活,他们都是早早修建陵墓,把阳间享用的一切一件不少地复制到陵墓里,以便死后在阴间继续称王。始皇的陵墓在其登基的第二年即开始兴建,位于帝都东面,骊山山麓。骊山陵墓和阿房宫、长城一起,被认为是残害天下民生的三大工程。

骊山陵墓由封冢、寝殿和地宫三部分组成。封冢形似大山,以示帝气恢宏。封冢上遍植树木,郁郁葱葱。封冢上的树木是有等级之分的:皇帝为松木,诸侯柏树,大夫杨树,士为榆树。尊卑不同,植木相异。在封冢上建有寝陵。寝陵是始皇灵魂居住办公的地方。其布局陈设和始皇生前所住的宫殿一样,都是金碧辉煌。寝殿每天都有专人打扫,这些人都是为侍奉始皇的灵魂而设的。陵墓的第三部分是地宫,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始皇地宫不但有无数奇珍异宝、殉葬美女,更有整个大秦的江山社稷以及庞大的地下军队。地宫的中央是大秦江山的缩小模型,山川河流无所不包,令人称奇的是工匠们用水银象征河流,并巧设机关,让水银像河水般流动起来。始皇的棺椁坐拥于江山之中。墓室的两侧是堆放随葬品的地方,无数的珠宝玉石闪耀着幽幽绿光,在地下陪伴这一代帝王。墓室的顶部呈半圆形,象征苍穹,上面画了一幅天文星象图,并以夜明珠作为日月,镶嵌其中。几百支人鱼膏蜡烛把地宫照得如同白昼,并长明不熄。在地宫下,还陈列着始皇的千军万马,这些兵马俑大小和实物一样,饰以彩绘,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弯弓欲射,有的严装待战。这支庞大的地下军队自开始起就已摆开阵势,永远地守卫着他们的君王嬴政。始皇幻想自己死后,就是在这样辉煌壮丽,神秘莫测的地下王国之中,继续领兵千万,坐拥江山。

如此罕见的工程,役民之多,难度之大,世所少见。而始皇却认为不过如此,只要动口下个谕旨便行了。骊山陵墓从始皇登基第二年开始修建,直到始皇去世,38年过去了,陵墓仍未完成。这座陵墓在其主人尚未“入住”之前就已吞食了无数生命和财富,当辉煌铸起之时,白骨已相藉成堆。

始皇奠定了帝都咸阳的地位,百姓铸成了它的无尽辉煌,但这种辉煌只持续了短短15年,便在农民起义军的大火中剥落铅华,尽失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