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活的情趣
6033900000017

第17章 瞧这一片灿烂的风景!

想必许多关心影视艺术的人都已注意到,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的张艺谋,在他所主持拍摄的众多影片中,但凡大获成功的,基本上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作品,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活着》等等。而想必许多关心文学创作的人也会很清楚:小说一经被改编成另一种艺术样式,特别是改编成影视,就会大大地拓宽受众面,转而引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小说原著,于是,无论是作品还是作者,就会得到更多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张平的《抉择》、叶辛的《孽债》、池莉的《小姐,你早》、周梅森的《中国制造》,乃至笔者的《紫藤花园》,都是经转换样式之后获得了更多读者的实例。这足以说明,文学艺术(特别是小说)与影视艺术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性、共同性和相通性,两者如果结合得当、强强联手,其结果,必是双赢。

然而时下却有一种说法甚为流行:文学是高雅的,影视(特别是电视)则是通俗的;从事小说创作的是正宗的作家,从事影视编剧的不过是市场经济中的“写手”;而如果你本来是小说作家,如今却涉足于影视创作了,那么,你就是“敌不过商品经济的高利诱惑”了,就是“消解了文学的因素”,即“难以固守纯文学高雅艺术的圣地”了,简而言之,从小说转向影视,是一种堕落。

这种说法,常使我想起小说这一文学门类的萌生和发展过程。当如今的小说被现代人普遍地认同、被十分地专业化了的评论人很神圣地捧入象牙塔、被作为高雅纯粹的艺术品种用来比照和贬低影视这个后起之秀时,不知人们是否记得,就在我们这个有着古老文明传统的国度里,就在短短几百年前,这个门类,还是被固守着只有诗和散文两种样式为“纯文学”的老顽固们所鄙视、所奚落、所贬称为“话本”的异类,在他们看来,小说的读者,只不过是一些“引车卖浆之徒”而已!如果人们还没有忘却这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那么,到了人类的思维已发展至数码化和克隆术的时代,还要无端地为艺术的各种门类分高下,轻薄了孜孜不倦地垦掘另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的开拓者,就起码只是重复了历史曾经有过的无知和褊狭了。

从十九世纪末电影诞生到今天,影视艺术已经铺展出了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很快。它的冲击力越来越大。它的触角几乎涵盖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没有人能漠视它,更遑论消亡它。它是一个与人类的高科技发展同步前进的艺术新品种,已经开垦出了一片虽然与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是完全独立的、自成一格的艺术天地。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它需要你用画面作为元素来进行思维,进行组合,进行表达。它既要求与长篇小说无异的全局统筹,又需要酷似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蒙太奇结构。这崇尚诗意,但诗意务须蕴含于戏剧化了的冲突之中。它与戏剧像是孪生兄弟,虽然同样需要以富有张力的语言形成尖锐的冲突,但它却不囿于尺方天地,在时空跳跃中显得格外的奔放不羁。正由于它与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是同步的,因而天生地具有着借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拓展并丰富自己乃至于改造自己的广袤前景。它前途无量。

只有真正的闯入者,才会探视到这一独立的艺术门类的特性、它的规律、它的足以让你不断开拓出去的开阔和渺远。如此,设一个专栏,谈谈某某作品,议议若干现象,摸摸些许规律,从上期我们已辟出一个窗口,让大家瞧一瞧这一片大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