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始皇出巡记
6031000000019

第19章 经略边疆新工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略边疆,扩土设郡,同时还在这些地方进行水利、交通等基础性的工程建设。

进军岭南。岭南,是今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四省边境的山地,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自西而东有越城等五岭,为花岗岩山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前222年,秦军占领楚的江南地区,东越和闽越的君长投降,秦置会稽郡和闽中郡。前214年,秦军南征岭南。灵渠凿通后,秦始皇派任嚣和赵佗率领“楼船之士”即水军增援。统一岭南后。秦始皇在这个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任命楼船将军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又于第二年,即前213年,将中原50万罪犯迁徙到岭南地区,“戍五岭,与越杂处”。

开灵渠。《史记》记载:秦始皇“使监禄凿渠运粮”。禄,一名史禄,秦朝御史。在统一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史禄率军士和当地人民,在今天广西省兴安县境内,截断了湘江上游,另开两条分水渠。一条较短,为北渠,引水七分,绕道再入湘江;另一条长达33公里,为南渠,引水三分另入漓江。南渠就是著名的灵渠。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灵渠,因秦朝开凿,又称秦凿河。灵渠长约33公里,宽约5米。灵渠工程艰巨复杂。南渠一路,都是傍山而流,途中要破掉几座山崖,尤其是在跨越分水岭即太史庙山时,是在几十米高的石山身上劈开的一条河道。

筑新道。新道是秦军进军岭南时,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修筑的道路。“新道”一词,出自于任嚣之口。他临死前对赵佗说:“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读史方舆纪要》却把新道称为驰道:“湖广永州府零陵县有驰道,阔五丈余,类大河道。《史记》秦始皇命天下修驰道,以备游幸,此其遗迹也。”后代行南海尉的赵佗,曾经在今广东省龙川县佗城镇南部1公里处设置衙署,修筑土城。城内有赵佗井,深40米,直径1 02米,火砖结构,现为南方工程较大的古砖井之一。

经略西南夷。西南夷,是今四川西部、南部和云南、贵州省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史记》记载:“秦灭诸侯,惟楚苗裔尚有滇王。”楚威王时,派遣将军庄蹻平定滇池方圆三百里。后秦军进攻楚国,截断庄蹻的归路,他便靠着自己的军队在滇称王。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将军常頞征调巴、蜀士卒,经略西南夷。常頞开凿五尺宽的道路,通于西南夷,并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了“道”的行政机构。

开通五尺道。《史记》记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五尺道,处在自今四川省宜宾至云南省昭通一线的崇山峻岭之上,因路面只有五尺宽,故称“五尺道”。因通过僰人聚居区又称“僰道”。它是在秦孝文王时期,蜀郡郡守李冰所开凿的道路的基础上,以“僰道”为起点,把道路继续向南延伸。李冰前期开辟的道路,是由今四川省成都市出发,沿芦山河南下,至乐山,又循着岷江,最终到达宜宾。今云南盐津县境内仍有五尺道的遗迹。

秦始皇在边疆设置行政单位“道”。《汉书》:“有蛮夷曰道”。《汉旧仪》:“内郡为县,三边为道。”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竹简记载,前227年四月初二,有南郡郡守腾颁发的一道文告,文告下达给“县、道啬夫”。县、道并提。说明秦代郡县制中的县级单位不仅有“县”,还有“道”。秦朝“三边”,是指西部、中南部和西南部。根据考证,秦当时在陇西、北地、蜀郡、巴郡等郡设道有翟道、故道、狄道、绵诸道、獂道、下辨道、月支道、义渠道、除道、泥阳道、朐衍道、郁郅道、雕阳道、严道、湔氏道、僰道、青衣道、督道、夷道、连道等二十个“道”。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如翟、狄、月氏等道名直接以少数民族称呼。设置“道”制,有别于内地,是为了对这些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