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
6029200000032

第32章 特瓦尔多夫斯基

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年出生于斯摩棱斯克州的一个偏僻农村,童年生活贫苦。1939 年他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毕业。1940年加入共产党。

长诗《春草国》(1936)的出版使特瓦多夫斯基一举成名,并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长诗通过对一个单干户中农尼基塔·莫尔古诺克从矛盾、彷徨到走上集体化道路的描写,展示了集体农庄制度的胜利。卫国战争时期,他担任随军记者,创作了长诗《瓦西里·焦尔金》(1941~1945,1946 年获斯大林奖金)。长诗塑造了一个勇敢刚毅、活泼乐观、善于克服困难的英雄战士的形象。它由30首各自独立成篇的诗章组成,并保持了俄罗斯古典诗歌的传统风格,语言流畅,幽默生动。

特瓦多夫斯基战后完成的长诗《路旁的人家》(1946,1947年获斯大林奖金)。描述了战士安德烈·席符采夫一家从战争开始到结束的4年间的悲惨遭遇。1950年,他着手创作长诗《山外青山天外天》(1953~1960,1961年获列宁奖金),这些诗篇以“旅途日记”的形式,写作者从莫斯科到远东旅行的见闻和感想,通过回忆和新旧对比反映工业建设的沸腾场面和山河巨变。

1962年,他发表长诗《焦尔金游地府》,主人公焦尔金在战场负伤后“无意中来到了阴间”,目睹各种反常的可怕现象,最后设法脱身回到人间。长诗以“死人的王国”影射30~40年代的苏联社会。诗集《近年抒情诗抄,1959~1967》(1967,1971年获苏联国家奖金)收有42首短诗,其中大多富有哲理性。

特瓦尔多夫斯基两度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主办的《新世界》杂志主编(1950~1954;1958~1970)。在他担任主编期间,《新世界》发表的引起激烈争论的作品有奥维奇金的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1961~1965)、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他本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等。

他主张“写真实”和“写普通人”,认为俄罗斯文学之所以赢得世界声誉,首先在于它“密切关注普通人”,亦即关注“通常所称的‘小人物’”,并在某些文艺问题上同柯切托夫主编的《十月》杂志进行争论。

特瓦尔多夫斯基曾任苏共中央监察委员(1952~1956)、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1~1966)、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曾3 次获列宁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