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官场钩沉
6027300000018

第18章 于右任与岳池新三中学校

于右任原名百循,又名诱人,祖籍陕西泾阳,后迁三原县。父亲于宝文字新三,世代务农,12岁时读过两年私塾,因连年灾荒生活困难,兄弟二人外出打工,先到重庆后在岳池刘家当铺学徒,升助理刻书。九年后返乡结婚,次年生右任,妻死又回到当铺,活至 40岁病死川东的岳池。伯父外出一去不返,伯母娘家较有积蓄,右任由其收养。他 7岁读私塾,两年后拜县城名儒毛绝畴为师,读孔圣书习诗文,临摹柳、颜、欧、苏字帖。因聪敏好学,10多岁即能为乡人写对联,颇受人欢迎。

他先后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书院、西安关中书院求学。当时他针对清廷腐败写了许多诗篇,如在其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中就有:“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太平思想,革命才能不自囚”,特别是“女奴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惹怒了慈禧。慈禧下令杀无赦。幸亏他跑得快,才虎口余生。到上海、南京眼界开阔,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了。打算办报纸,去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得遇孙中山而加入“同盟会”。孙委任他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的革命活动。他先办《神州日报》, 1909年又办《民呼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鼓吹反清,言论激烈,使得清廷不满,查封了《民呼日报》,声称要挖掉于的眼睛。“民呼”之后,他又办起了《民吁日报》。 “呼”字无眼成了民“吁”,照样大声疾呼,鼓动人民起来推翻反动的清王朝。辛亥革命前,他又与张季鸾等合办《民立报》,毛泽东回忆他在长沙第一次读到《民立报》时说:“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是“激动人心的”。

辛亥革命成功继续反袁,《民立报》被袁世凯查封,还要逮捕于右任,于闻讯即逃往日本。 1918年,于回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以后又到上海,在孙中山鼓励下任上海大学校长,为革命培养人才。他参加广州国民党“一大”,拥护孙的“三大政策”,任农工部部长。1926年,地方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于去苏联找到冯玉祥率军北伐,此即著名的“五原誓师”。西安解围,于被委任为国民军驻陕总司令兼陕西省主席,并邀中共人员刘伯坚、邓小平等人参加两党合作工作,如办中山军事学校,还把“皇城”改为“红城”。

1931年,经国民党中常会选出于右任继蔡元培为监察院长。按照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在国民政府之下设五院,即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分别行使五种治权。但是蒋介石掌权后实行的是独裁政治,除行政院控制在他手中外,其余四院都分配给元老,有职无权,形同虚设。尤其监察院,只不过是国民党内的“高级养老院”而已。如四川著名文人谢无量,本为国民党人,不愿当官而以卖字为生,于右任为照顾他,给他一个监察委员,领一份薪水,无事可为。

1938年,监察院随国民政府迁重庆,后因空袭疏散乡下在老鹰岩迁建区,城内只在上清寺陶园设办事处。对于监察院不能行使监察权,许多人对此不满,有的就直接质问于院长。由于舆论沸腾,于是出现了《监察院弹劾孔祥熙贪污渎职,祸国殃民》一案,并向中央通讯社发稿,惊动了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要求中央社收回发出新闻稿,结果,监察委员范争波为《益世报》主笔,竟全不理睬,以本报讯次日见报了。一日之间,波涛迭起,于老填《浣溪沙》一词:“歌乐山前云半遮,老鹰岩上日西钭,琴声隐隐起谁家。依旧小园迷燕子,几番风雨泪桐花,王孙芳草又无涯。”书罢,美髯公气走蓉城,山城谣言四起,是非难明。蒋介石为了顾全他的统治大局,忙派张群去劝驾返渝。

于髯公始终是站在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立场上,为重庆和谈而奔走呼号,终未能如愿。重庆舆论界都支持于老。于右任是新闻界的老前辈,其书法又超人一等。当时重庆有 10多家日报,由他写报头的就有《新华日报》(中共机关报)、《国民公报》(民间报纸)、《新蜀报》(民间报纸)、《和平日报》(国民党军报)、《中国论坛报》等五家之多。

于右任在陪都时期,拟在重庆办一所平民中学以纪念他父亲。此事被他在上海大学时的学生川东岳池人詹正圣、李楚才得知。詹对于说重庆的学校够多了,岳池却需要个中学,何况办学是为纪念老人家(于的父亲),办到岳池最适当。于一听立即同意,且定校名为岳池县新三中学,于的父亲叫于新三。于右任自任董事长,聘当地民主人士柏被浓为副董事长,校长由詹推荐岳池教育界名流何灵雅担任,詹为副校长实际负责(后任正职)。先以岳池城内万里街旧农会暂作校址,县政府见这个学校来头大,便同意先拆县东门外原雁塔书院和西门外甘佛寺作新校址。新校修建教室、宿舍和礼堂。1943年又增设高中部,发展为完中。

新三中学的口号是“只要赞成爱国,积极抗日,愿为抗日民主教育事业服务并有一定教育能力的,都欢迎来校教学”。因此教学质量较高,学生成绩好,日益得到社会的好评和家长的信任。学生由开办时的 60人,经 5年时间就增至 1000多人。

由于教员中有不少思想进步的,还有中共党员和民盟成员,因此为国民党县党部所不容,曾多次发动攻击,向川省教育厅告发。于是,校长詹正圣,教务主任、训导主任张泽厚、黄玉及,副校长周奂若等人被逮捕。于右任闻讯,立即设法释放。在于老这把大保护伞下,CC也莫可奈何。为了办学,于老除拿出自己的积蓄外,还向重庆的大户募捐集资。还请在重庆的陕西帮银行家美丰银行代表加入董事会,从经济上保证学校正常行课;还请他的好友,时任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李伯申(巴县人)当董事。

1948年,轰动一时的“岳武起义”惊动了成渝两地,国民党部派人至岳池。来人中有省参议会副会长何宗杰(CC派,岳池人),他回到成都说 “新三中是共产党大本营”,不久新三中被 CC接管,因早有准备,故原校有关人员均安全撤退转移。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县中和新三中合并,并请詹正圣整理接办,后出任副校长。

于右任于南京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迫使去了台北,仍当监察院长,一共干了 30年,是国民党政府五院中担任院长最久的一人。1964年 11月 10日病逝于台北荣院,享年 86岁。